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文学与新闻学院"
3,845 条 记 录,以下是411-42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从自画像到自拍像:艺术媒介视域中的自我形象审美嬗变
收藏 引用
《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 第11期 141-148,122,F0003页
作者:王洁群 邹潇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湘潭411105 
自画像和自拍像都是建构人类自我形象的审美方式,都有记录真实的原初目的,都强调个人身份、自我意识的呈现。自画像自文艺复兴后真正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出现在历史舞台,艺术家从隐身于画布之后到逐渐进入画面中心,是自我意识觉醒和艺术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呈符中停”到“庸常回归”:商品设计艺术化的意义机制
收藏 引用
《符号与传媒》2023年 第2期 60-73页
作者:饶广祥 陈艳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大学符号学一传媒学研究所 
商品艺术化是当下最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引发了艺术学、文艺学、消费美学、设计学等领域研究者的长期讨论,产生了丰富的成果。但多数讨论聚焦于商品艺术化的意义解读和实践总结,缺乏对商品艺术意义生成的形式总结。商品艺术化最重要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融媒时代大小屏联动的爆款内容传播研究——基于拉斯韦尔5W理论模型的思考
收藏 引用
《西部广播电视》2023年 第21期44卷 22-27页
作者:赵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融媒时代,“传播”的概念更加立体多元,传播模型更加复杂细化。本文基于传播学经典的拉斯韦尔5W模型思考大小屏联动背景下爆款内容的传播,在传播媒介上,探讨新旧媒体融合、大小屏联动构建的超媒体平台兼具传统媒体“权威主流、线性公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可读性城市”及其街道空间的辩证法——以“宽窄巷子”和“大慈寺-太古里”街道为例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 第6期 178-185页
作者:张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显示出单一、粗糙的城市空间生产方式的失败,城市需要重塑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健康生态的复合型城市空间。创意城市及其街道空间是后工业文明的产物,新型空间生产与工业文明的认知性、工具理性、功能主义观念解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影像交织 显别具一格——《万里归途》:主旋律战争电影的新突破
收藏 引用
《现代艺术》2023年 第2期 120-123页
作者:刘诗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万里归途》凭借超高的制作能力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硝烟四起的异国他多、安危难保的海外侨胞、交流不便的语言障碍、防不胜防的弹药偷袭、政权更迭的混乱局势、纵横交替的镜头运动、复杂多变的场面调度、明暗交替的光影构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千城一面:城市品牌模式化的符号学分析
收藏 引用
《科技传播》2023年 第4期15卷 96-98页
作者:李姝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从符号学来看“千城一面”,其在符形上的相似,是后现代符号危机的一种体现,是看似很多实际很少的选择悖论,通过有限的聚合选择堆砌出海量的组合连接;其在符义上的相似,是城市品牌符号表意过度强调城市的实用功能,而忽视了艺术表意需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访巴洛克艺术:反思审美感性主义的兴起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21年 第8期 88-95页
作者:阎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从文艺复兴之后的16世纪晚期到整个17世纪,直至18世纪中后期,在欧洲各地的艺术领域出现了一股弥漫性的思潮。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它从意大利蔓延到法国、佛兰德斯、尼德兰、西班牙、德国、英国、北欧等国家和地区,史称"巴洛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华夏戏曲中的男旦艺术之我见
收藏 引用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7年 第3期 56-65页
作者:李祥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舞台上的"男旦"艺术,是审美领域中让人感兴趣的对象,也是人们长期见仁见智、争议不休的话题。对此艺术现象,以辩证的态度从艺术学、性别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层面和多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避免认识和评价上的偏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闻一多留美书信中的美国形象
收藏 引用
《湘南学院学报》2023年 第1期44卷 76-80页
作者:张玉娥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1922—1925年,闻一多在留美书信中从物质、文化和人这三个角度,塑造了立体多面的美国形象,包括繁华却压抑的都市场景、发达的现代文化艺术和友好与排外兼有的美国人形象。闻一多笔下美国形象的形成与其自身的个性气质及思想观念密不可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叙述学分析
收藏 引用
《南腔北调》2022年 第5期 81-85页
作者:秦天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有着巨大的可供叙述学分析的潜力。它不仅选择了大量的缺乏可述性的事件进入情节,也无意在情节的编排和处理上照顾观众的认知方式,因此让观众难以理解,解读花样百出。然而,《太阳照常升起》对艺术中的“准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