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文学报"
1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人谁不爱先生——鲁迅精神与上海城市文化的创新交织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评论》2023年 第1期 68-69页
作者:郑周明文学报 
1927年9月,人到中年的作家鲁迅携爱人许广平登船,离开广州来到了上海。这是时代环境与个人命运结合之后的一次必然选择,鲁迅每居住一座城市,其思想与文学观念都会得到新的补充和变化,他在上海迎来了全新的面貌,乃至塑造了他后来成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颂扬”的艺术--《废墟上的觉醒》跋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2009年 第5期 85-86页
作者:陈歆耕《文学报》社长、主编 
一部作品的孕育、诞生,总是包含着一系列偶然的机缘。一旦胚胎形成,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想“挡”也“挡”不住。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一直在思考,如果用报告文学的手段来表现这场灾难,能否写出与《唐山大地震》不同的作品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过街通道里的艺术家
收藏 引用
《译林》2006年 第4期 94-123页
作者:尤·波里亚科夫 刘宪平《文学报》编辑部   
一故事发生在七月闷热的一天.高温,如同亢奋得令伴侣精疲力竭的情人,缠绕你,折磨你,无论在家,在办公地,还是在郊外……不容你有片刻安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施光南《革命烈士诗抄》声乐套曲的艺术特征——为纪念作曲家施光南逝世廿周年而作
收藏 引用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 第4期 55-63页
作者:周勤如《音乐中国》英文学报社 
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是作曲家施光南20世纪60年代初的成名作。其整体布局和六个乐章的音乐形象塑造以手法丰富、表现尽致和结构严谨体现出作曲家对音乐创作完美性的追求。作为时代的产物,这部大型音乐作品以它鲜明的中国风格和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如何“真实”地再现革命历史与当下现实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评论》2021年 第1期 16-18页
作者:金莹《文学报》 
站在历史真实之上,释放红色文化的戏剧性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在上海的戏剧舞台上此起彼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引发现象级热议,杂技剧《战上海》等作品再现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京剧、话剧、歌剧、评弹等各个剧种也轮番上阵,构成了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他们在岛屿以艺术回暖乡村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评论》2019年 第4期 50-52页
作者:郑周明《文学报》 
从浙江桐庐宣布与日本大地艺术节合作开始,到明年秋季,围绕艺术节的本土化还会有更多探讨,在相似的乡村危机与同样的振兴乡村理念上,我们大可期待这种"移植"是值得试验的,而关键只在于如何让艺术家理解江南文化的丰富性,如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立文化中介机构,培育文化经纪人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家》1999年 第1期 33-35页
作者:陈志强文学报 
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建立和搞活搞好文化中介机构、培育文化经纪人有着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直播时代,我们重新做“读者”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评论》2020年 第5期 64-65页
作者:郑周明《文学报》报社 
线上直播,是所谓现代性在2020年最直观的一个大众产物,过去散落在不同直播平台的趣缘化的群体行为,如今成为了全球化的普遍现象。诗人波德莱尔曾形容现代个体面对大众社会就像扎进了蓄电池中,世界变得像一个“万花筒”。线上直播更是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相爱有缘
收藏 引用
《电影文学2019年 第14期 175-185页
作者:李学文香港《文学报》大陆版 北京剑楠文学艺术交流中心人才培训部 
序幕武汉。沿着长江两岸的高大建筑群,耸立蓝天。繁华的大街上车辆川流不息,行人络绎不绝。江城大酒店客房里,陶陶和阿婆在说话。阿婆:“你们俩已表态了,我很高兴!帅男美女真是天生的一对,应该喜结良缘!”陶陶:“感谢奶奶对我们的关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阅读、写作和时间的艺术
收藏 引用
《新读写》2022年 第6期 16-16页
作者:陆梅《文学报》 
如果我问你:时间之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义是什么?你或许会不以为然:这有什么,不就是岁月流淌、春华秋实、花开花落……子在川上曰么?对,时间之于我们,大抵如此,没有谁不在这循环往复里行行复行行。然而还不够,也许换一种思路和方法,你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