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晋中学院晋中文化生态中心"
2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太原风火流星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
收藏 引用
晋中学院学报》2022年 第4期39卷 41-44页
作者:钱永平晋中学院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山西晋中030619 
风火流星源于民国初年,是一门融民间杂技和中华武术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主要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一带流传,迄今已传承五代。风火流星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炭火飞溅的安全隐患、表演动作学习难度大、青少年学习者少、社会关注度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包容性经济发展的结合之路——以山西省灵尚刺绣为例
收藏 引用
文化遗产》2019年 第1期 20-25页
作者:钱永平晋中学院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 
山西省灵尚绣品公司以传承于灵石县、交口县一带的手工刺绣技艺为核心,建立起由设计、生产、营销和销售环节构成的刺绣产业组织,面向农村妇女开展刺绣技艺培训,不断提升绣品设计水平,开拓手工刺绣消费市场,将刺绣从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国非遗名录制度实施规范的改进研究
收藏 引用
文化遗产》2020年 第3期 1-9页
作者:钱永平晋中学院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山西晋中030619 
我国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兼有普查登记和彰显可见度两种功能。有的非遗项目名称使用不规范,有的因扩展项目列入标准不明确,导致同一项目申报行政区出现重复、重叠的问题。为此,建议出台《中国非遗代表性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
收藏 引用
文化遗产》2018年 第3期 8-14页
作者:钱永平晋中学院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旅游管理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2016年,《实施业务指南》新增"在国家层面保护非遗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从"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四个方面将非遗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政策视角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收藏 引用
文化遗产》2020年 第3期 19-26页
作者:仇兵奎 许子婵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 晋中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基于政策视角,对《公约》和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体系进行思考,可以发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内部人”主导实施的自主传承与发展式保护和“外部人”主导下的外部干预式保护两种模式。现代语境下的保护活动凸显的是外部干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收藏 引用
《中国名城》2015年 第5期29卷 85-90,94页
作者:钱永平晋中学院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年轻人搬入城市导致农村空心化,愿意传承非遗的农村年轻人则缺少资助,而许多城市又缺少传承和展示非遗的场所。以国家此轮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城市管理者应把非遗保护纳入城市整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马腾原对曲阳白石佛造像的继承与创新
收藏 引用
晋中学院学报》2019年 第6期36卷 27-30页
作者:李山岗晋中学院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 
马腾原先生是一位致力于佛造像艺术创作的名家、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他在吸取前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人的审美感知力,大胆创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佛造像艺术。一直以来,他在佛学的研究上颇有造诣,更是将多年参禅礼佛的心得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旅游响应
收藏 引用
《地理科学》2017年 第7期37卷 1104-1111页
作者:张建忠 温娟娟 刘家明 朱鹤晋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3 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山西晋中030600 
研究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其类型结构、空间分布类型与聚集区域、市域空间分布特征与旅游响应、时序分布特征等,得出结论:(1)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分布差异化特征明显,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统技艺类数量最多。(2...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金石·生命·创造——郭秋林绘画艺术评析
收藏 引用
晋中学院学报》2013年 第6期30卷 110-112页
作者:李山岗晋中学院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山西晋中030600 
金石书画是一种自由精神的释放,也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书画高手秋林先生的书法作品多古朴典雅、端庄大气;而其使诗书画融为一体的绘画作品,又恣意纵横、雄浑壮丽、苍劲有力、酣畅淋漓,所体现出的那种厚重,那种生命的力量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社会变迁维度下非遗濒危传承与保护策略
收藏 引用
文化产业研究》2017年 第2期 273-284页
作者:钱永平晋中学院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 晋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当代社会变迁使非遗传承面临一系列的威胁。市场经济改变了非遗传承的动力机制,科技产品替代了传统技艺产品,学校教育不断弱化着非遗的生存根基。城镇化进程则在方言、职业组织形态、传承场所、时间标准等方面改变了非遗依存的日常生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