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暨南大学中文系"
32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以文学的方式“重构”古代西域——读邱华栋《空城纪》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2025年 第1期 15-22页
作者:贺仲明暨南大学中文系 
邱华栋的长篇小说《空城纪》以古西域历史为背景,虚实结合,讲述了多个古西域国度的故事。其涉及广阔的地域和漫长时代,塑造了大量生动的人物形象,对其地理、气候、环境和日常生活做了细致再现,是对历史的深度还原。同时,作品还表达了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中国古代诗学的原创意识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3年 第2期 28-30页
作者:蒋述卓暨南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不少理论、观念、概念都是具有原创性的,如“诗言志”、“诗缘情”、“情境”、“意境”、“神思”、“风骨”、“气韵”、“滋味”、“兴趣”等等。中国古代诗学之所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构建设性的文学批评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12年 第2期 94-99页
作者:洪治纲暨南大学中文系 
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越来越多地遭人诟病。红包批评、人情批评、广告批评、玄奥批评、棒杀批评……文学批评似乎已成了一个名利角逐场或交易所,谁都可以朝它踹上几脚。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当然有文学批评自身的原因,特别是媒介批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铁皮鼓》的狂欢诗化精神
收藏 引用
《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 第3期23卷 76-83页
作者:马爱华暨南大学中文系 
本文认为君特·格拉斯的代表作《铁皮鼓》在叙述视角、情节结构、怪诞风格、象征意蕴等艺术表现上,都继承欧洲传统的狂欢化精神,并且赋予了这一精神崭新的时代内涵,从而达到荒诞的艺术手法与理性的现实表现两者的完美结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红色经典”:艺术真实是怎样转变成历史真实的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 第4期 202-210页
作者:宋剑华暨南大学中文系 
重新评判"红色经典"的功过是非,关键并不在于它本身是否符合历史真实,而是要研究它怎样被转化成了历史真实;只有解决了这一重大而务实的理论问题,才能超越政治意识形态的外在因素,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红色经典"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西文学理论渊源比较—对“形象”的不同认识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 第4期 63-70页
作者:殷国明暨南大学中文系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中,“形象”——作为一种认识范畴——一直受到重视。这也许不甚奇怪。因为“形象”是人们创造或感知艺术产品的最直接,最首要的因素,这从最古老的原始雕刻和绘画艺术中就能得到证明。所以,作为认识和阐释艺术活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韩国电影的艺术形态、国家形象及其文化折扣现象——基于北美电影市场的实证研究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 第6期33卷 185-193页
作者:陈林侠 杜颖暨南大学中文系 暨南大学新闻学院 
在全球产业升级的背景下,韩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国家经济产业转型的成功典范。客观地说,韩国电影以极端叙事推进商业化的方式,在跨文化传播中出现文化折扣现象,海外市场远逊于电视剧、音乐等其他大众文化。在全球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林译小说与林纾的文化选择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00年 第5期 60-67页
作者:苏桂宁暨南大学中文系 
本文从林纾翻译小说的基本动机透视 2 0世纪初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文化选择上的价值倾向。林纾的文化选择代表了传统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时期寻求精神依托的心态和思想历程 ,林纾的文化艺术观也在这样的选择中逐渐形成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文明戏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价值
收藏 引用
《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 第5期 153-160页
作者:朱寿桐暨南大学中文系 
早期话剧运动,也称文明戏运动,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补充,它更以注重西方文化引进与传统艺术的啮合,注重自身的文化运作与前驱的改良主义思潮的啮合,注重艺术倡导与具体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的啮合,为"五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灵异”作为审美范畴的根据和意义——以动物形象为中心的考察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1年 第3期160卷 149-157页
作者:刘维邦暨南大学中文系 
中国美学史书写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和进化史观导致了以"山海经传统"为中心的动物体长期缺席或边缘化,同时导致民间小传统中的动物造型艺术的遮蔽。该传统的学科根据和话语意义在于:以"山海经传统"为中心的动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