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杭州师范大学大学外国语学院"
139 条 记 录,以下是41-50 订阅
视图:
排序:
大屠杀之后如何写诗——《伊丽莎白·科斯特洛》的创伤内核与表征悖论
收藏 引用
《国外文学》2021年 第3期 110-121,159页
作者:卜杭宾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库切的《伊丽莎白·科斯特洛》自出版以来,女主角科斯特洛将人类屠杀动物类比为纳粹灭绝犹太人的耸动言论,引发了轩然大波。"大屠杀之后如何写诗"是库切在这部作品中观照后奥斯维辛时代文学出路与突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想象共同体:《卡斯特桥镇长》的中心意义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2014年 第3期 44-51,157-158页
作者:殷企平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学术界解读哈代的《卡斯特桥镇长》,大都从人物性格和伦理观念的角度出发,而对该小说在共同体形塑方面的作用多有忽视。哈代揭露卡斯特桥镇这一新兴共同体的问题,不是为了回到旧的宗法制社会中去,而是为了给他所想象的新型共同体做铺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出版形式与讲述模式的错位——论盖斯凯尔的《克兰福德镇》
收藏 引用
《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 第11期31卷 121-124页
作者:陈礼珍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现实主义小说基本都采用情节驱动型故事讲述模式,它在19世纪中期的英国小说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与之不同的是,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克兰福德镇》在情节上呈现出片段化和零散化状态。本文认为这是盖斯凯尔在文学艺术上有意识的自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七湖诗章》:庞德与曾宝荪的合作奇缘
收藏 引用
《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 第1期 90-101页
作者:钱兆明 欧荣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新奥尔良大学 
庞德巨作《诗章》中的《第49诗章》又称《七湖诗章》,是庞德本人最喜爱的诗章之一。本文用大量一手资料,论证了江南才女曾宝荪参与了该诗的创作。通过对照分析庞德所依据的诗画册、曾宝荪提供的译诗和《七湖诗章》文本,我们可以看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跨艺术诗学研究的学术意义——评《语词博物馆:欧美跨艺术诗学研究》
收藏 引用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6期45卷 F0003-F0003页
作者:徐晓东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开展跨学科研究不仅符合知识生产的内在逻辑,也是新时代重要的学术研究范式和发展特征。欧荣等著《语词博物馆:欧美跨艺术诗学研究》(以下简称“《语词博物馆》”)一书打通文学与艺术的学科界限,融通中外,在系统爬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中英语听力理解问题设计初探
收藏 引用
《中小学外语教学》2010年 第8期33卷 25-30页
作者:苏克银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从分析英语听力理解问题的设计要求和特点出发,提出了七种听力理解问题类型,即总结综合型问题、细节提纲型问题、复述导向型问题、理解填空型问题、预设知识型问题、探究评论型问题和反馈保留型问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地生活:莫里斯的文化观
收藏 引用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2期34卷 41-47页
作者:殷企平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在19世纪的英国,以(社会)转型焦虑为主要内涵的文化概念已经确立。这种焦虑其实就意味着变革。就转型焦虑而言,莫里斯跟卡莱尔、阿诺德、金斯利和罗斯金等人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就变革的性质、方向和道路而言,莫里斯的思考更成熟、更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不能忽略的“电影性”语言之美--《植树的牧羊人》原文与课文比较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教学》2021年 第8期 45-48页
作者:卢美艳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311121 
《植树的牧羊人》原文极具艺术表现力,这一点与作者让.乔诺身兼电影编剧与作家的双重身份有一定关系。在小说原文中,他娴熟地运用了镋头的对列穿插、化入化出、长焦与特写等蒙太奇电影技巧,成就了小说中的“电影性”语言。通过比较阅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康拉德后期小说《机缘》的道德内蕴与悲观意识
收藏 引用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年 第1期44卷 136-143页
作者:卜杭宾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康拉德后期小说《机缘》自问世百年以来,颇受学界的冷落。全书运用陆地—海洋二分的叙述架构,再现了爱德华时代社会语境的嬗变,表达了康拉德对转型时期道德缺场的忧思。在直刺现代文明痼疾的同时,作品聚焦个体异化与幻灭的精神状况,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西敏寺》——戏剧独白中的英国社会生活图景
收藏 引用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 第6期38卷 89-94,103页
作者:周操 欧荣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从跨艺术诗学的角度来看,诗歌名篇《在西敏寺》可以视为一幕戏剧独白,呈现了"二战"期间一个较具代表性的英国人在西敏寺祈求轰炸德国士兵的场景。诗人贝杰曼运用"出位之思",将戏剧独白和戏剧的基本要素引入诗歌,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