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楚雄师范学院文学院"
1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穷根究源的理论寻绎——论刘大先的文学批评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6年 第A1期32卷 68-71页
作者:杨荣昌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刘大先将"少数民族文学"再一次以强势姿态推到了文坛的聚光灯下,这对作品繁富却研究乏力的少数民族文学界来说,同样是一种深度的激励,作为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个案,在跨学科的综合视野、探索新的范式转型以及文学批评的现实关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梁斌《红旗谱》改写机制研究
收藏 引用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 第4期37卷 45-54页
作者:王雪力云南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楚雄师范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文学改写活动是文本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版本变迁的背后有着较复杂的机制因素。《红旗谱》的版本变迁体现了从个体到阶级、从妥协到抗争,进而努力构建“个体—家庭(家族)—阶级—中华民族”的家国共同体的过程。这种改写体现了梁斌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周作人试律诗藏书及试律诗观探论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化论衡》2021年 第1期 148-168页
作者:陈圣争楚雄师范学院文学院 
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的周作人,在1936年前后,可能出于个人研究、少时记忆、打发萧斋生活或保护国粹等文化心理原因,专门收集了清代以来的百余种试律诗文献,并撰有《关于试帖》《再谈试帖》二文。周作人思考了试律诗与八股文之间存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古典彝语诗学中的“根”范畴
收藏 引用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 第5期34卷 90-96页
作者:袁愈宗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在彝族文化的传统思维中,存在着一种盘根究底、追宗溯源的运思方式,就是“释原”意识和“述源”思维。这种意识和思维在彝族古典文化典籍中的表现就是对万事万物之“根”的寻问,这些特点在彝族古典诗学中的表现也非常明显。在古典彝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彝族民间长诗《阿左分家》和《赛玻嫫》简论
收藏 引用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 第1期31卷 66-73,79页
作者:陈永香 赖梅慧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彝族民间长诗《阿左分家》和《赛玻嫫》是彝族民间文学的瑰宝,其故事类型大致可以归属于两兄弟的故事类型和蛇郎故事类型。两部长诗内容丰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运用了二元对立的方式、程式化的语言及发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古典彝语诗学与汉语诗学理论背景比较
收藏 引用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 第1期33卷 54-62页
作者:袁愈宗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理论背景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地理背景、社会环境背景、文化背景三方面,自然地理背景指的是自然环境、气候等方面,社会环境背景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历史、经济等内容,文化背景主要指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古典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鹤庆白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选择
收藏 引用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 第1期34卷 102-108页
作者:姚霁珊 杨新平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楚雄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造就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彩的民族语言特色。鹤庆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一个县,其中少数民族以白族为主。在与汉族、彝族等其他民族的语言交流中,鹤庆白族在语言态度、语言的选择上呈现出其独特的取向,以至于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乾隆帝悼亡诗之孝贤皇后篇
收藏 引用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 第5期32卷 54-64页
作者:陈圣争 常建香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乾隆帝一生作有44000多首诗,内容包罗广泛,其中悼亡诗是其御制诗中最富感情、最具艺术特色的诗歌之一。在众多后妃中,乾隆帝只为三位后妃写过悼亡诗,其中对孝贤皇后最为深情、写诗亦最多。在他的感情世界中,孝贤皇后的早逝,令他几乎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乾隆帝悼亡诗之慧贤皇贵妃篇
收藏 引用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 第2期30卷 52-57,84页
作者:陈圣争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乾隆一生作有44000多首诗,其内容包罗广泛,其中悼亡诗是乾隆御制诗中最具感情、最具艺术特色的诗歌之一。在众多后妃中,乾隆只为三位后妃写过挽诗,慧贤皇贵妃即其一。在乾隆的感情世界中,慧贤皇贵妃或许是他最深爱的女子之一,由于她的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杨慎《滇南月节词》与滇南城市风貌
收藏 引用
《戏剧之家》2021年 第16期 192-194页
作者:陈婷婷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杨慎的《滇南月节词》通过对滇南城市地理物候、自然景观、形制格局、经济生活以及节庆民俗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明中叶滇南城市的整体风貌。《滇南月节词》既是这一时期滇南城市的立体画卷,也是升庵词艺术特色的较好体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