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江苏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
1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0年 第3期 52-54页
作者:沙华中江苏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 
[设计理念]《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教学时是先学诗还是先学文,大家争论不少.笔者以为,学习古诗,进入诗的意境效果最佳.而进入诗的意境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意象的积淀,思维的投入,情感的叠加.而"文"的内容就将诗的意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优化“力的分解”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收藏 引用
《物理教学》2011年 第7期33卷 44-45页
作者:王荣根江苏省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 
"力的分解"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等效思想的渗透、数学方法的运用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因素,科学定位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播种的艺术——《三颗枸杞豆》与《钓鱼的启示》对比赏读
收藏 引用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4年 第3期 50-51页
作者:丁宏斌 王书月江苏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225500 江苏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225500 
钓鱼的启示[美]詹姆斯·勒菲斯特在新翰帕舍尔湖中心的一个小岛上,有一幢小房子.11岁的詹姆斯和他的家人住在这里.房前的船坞是钓鱼的好地方,父亲是个钓鱼高手,小詹姆斯从不放过每一次跟父亲一起钓鱼的机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细读品味,走进人物内心——《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9年 第3期 40-41页
作者:沙华中江苏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对于教学写人的文童,对话的前提是深入品味文本的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引起共鸣。我们知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但人文性不能游离于课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朗读中入境,在入境中品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8年 第10期 23-24页
作者:沙华中江苏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 
教学目标1.抓住课文中具体描写谈迁两次编写《国榷》的句段,品悟谈迁治学的刻苦和在厄运降临时坚定的信念。2.通过朗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情境中升华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激励自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扎实训练中感受“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8年 第3期 26-27页
作者:沙华中江苏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 225500 
【设计理念】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如何将语言文享训练挤进阅读教学却是摆在广大浯文教师面前的难题。本节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情感体验,增强感恩之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语言训练中品味花美情浓——《花瓣飘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7年 第1期 59-60页
作者:沙华中江苏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225500 
设计理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品味语言中体会“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精神——《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7年 第9期 30-31页
作者:沙华中江苏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225500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这说明了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于这样认识,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努力体现在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李时珍那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具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紧扣“昔今” 读中悟情明理——《特殊的葬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6年 第4期 29-30页
作者:沙华中江苏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225500 
【总评】《特殊的葬礼》文质兼美,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极好教材。但怎样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油然地产生“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强烈愿望,却是教学的难点。因此。这篇文章的教学,重在对比朗读感悟,巧在语言文字训练,贵在情理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理解与表达训练中携学生进入词境——《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及点评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6年 第12期 32-33页
作者:沙华中江苏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225500 
带领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意境,这是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诗词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达到这种境界.应做到三点:第一是朗读,要读正确,更要读出诗词的节奏感和音韵美;第二是想象.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将诗词精当、凝练、含蓄的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