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江蘇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51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构建艺术与设计跨媒体平台的教学体系——以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
收藏 引用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20年 第1期 141-143页
作者:宋子扬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随着艺术与设计教育和文化艺术行业领域的发展,对艺术与设计专业学科的跨界交叉性、知识体系的综合完善性需求日益显著,跨学科、跨专业、跨形式的跨媒体实践教学是艺术和设计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经途径。实现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重彩山水画的色彩语言探索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2024年 第2期 I0008-I0009页
作者:蔡芝竖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山水画最早是以重彩画形式呈现,宋以后逐渐走向衰落。20世纪以来,西方的色彩观与科学色彩学理论体系,以及石窟壁画和民间美术的色彩等诸多方面,给中国画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中国画色彩的表现空间。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昆曲旦角角色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科技》2024年 第2期37卷 37-39页
作者:王莹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目的:通过研究昆曲旦角角色在文创产品中的艺术意义与形象语言,总结昆曲旦角角色在文创设计中的真实性与审美性、识别性与艺术性、创新性与时代感的审美准则,为同类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创新思路和研究方法,并促进昆曲文化的传播,提高昆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空间计算技术的非遗数字博物馆设计研究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创意)(上)》2024年 第2期 108-111页
作者:赵季淳 丁峰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非遗是中华文脉的精髓底蕴,是维系家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计算技术的出现使得文化数字化发展得到进一步拓展,非遗的数字化也是时代趋势。以空间计算技术开展非遗数字博物馆设计研究基于空间计算技术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格里塞尔达·波洛克的差异实践——以母体界的思维重塑阴柔气质
收藏 引用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24年 第1期 56-61页
作者:徐雅文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格里塞尔达·波洛克作为西方当代重要的女性主义艺术史学家,她对艾丁格提出的母体理论进行深入分析,重新思考女性气质。她指出首先要颠覆传统精神分析,通过对女性他者的追寻与主体性相遇,在展览空间中寻找不同的角度重读绘画作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马叙伦论书诗中的书学观
收藏 引用
《书画艺术》2024年 第2期 72-80,F0002页
作者:王礼楠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马叙伦是清末民国重要书家,一生寄情于翰墨,留下了诸多兼具文学与艺术性质的论书诗。通过梳理,文章从马叙伦论书诗中的执笔运笔之法、风格旨趣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期对其论书诗中蕴含的“悬肘腕、运五指以及翻绞之法”“崇古不泥古、重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海外汉学界汉画像研究范式探讨
收藏 引用
《艺术探索》2024年 第1期38卷 48-55页
作者:兰芳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20世纪初期海外汉画像研究以汉学家的收藏、著录为主。20世纪30年代,汉画像研究在现代学术视域下得到复兴,汉画像成为海外汉学家认识古代中国社会文化、历史与艺术的“形象史诗”。20世纪中叶,在艺术理论发展的背景下,海外汉画像研究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礼制与意味——破体书法当下的意义
收藏 引用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24年 第1期 108-112页
作者:杜舸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本文以破体书法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与个体的关系”为研究视角,力图梳理出破体书法在当下的意义。研究认为,探讨“破体”在书体、文体、字体等语境下的异同,总结出破体书法“变则通”的精神内涵;破体书家平衡于“礼制”与“意味”间,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化背景下石窟艺术图像传播探究——以《云窟万象》为例
收藏 引用
《艺术科技》2024年 第13期37卷 55-57页
作者:田慧楠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目的:石窟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石窟中蕴藏着不同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形象。由于地理环境特殊,石窟艺术图像或多或少会出现损坏的情况,这些破损的石窟图像往往难以修复,因此传播石窟艺术图像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数字化背景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设计思维在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收藏 引用
美术教育研究》2024年 第4期 125-128页
作者:杨彭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当前,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举措。该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封闭式学科体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不利影响,提出将设计思维引入学科体系,依托高校多学科的优势,建立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实践模式,建立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