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沙孟海书学院"
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孟海题跋研究——以沙孟海书学院馆藏作品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9年 第8期 151-160页
作者:陈磊沙孟海书学院 
孟海的题跋是研究其书画艺术、古典文学、古文字学、金石考古学、书学和印学等学术领域不可缺少的珍贵文献,然而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孟海题跋专题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以沙孟海书学院馆藏的九十一篇题跋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沙孟海书学院的设立
收藏 引用
《大学书法》2020年 第2期 24-25页
作者:张忠良(口述)沙孟海书学院 
书学院建立是1992年4月26日,算起来也快30年了。建这种名人纪念馆,在全国也蛮多。之前受了君匋艺术院的启发,在桐乡那边看了他们的一些藏品,我们鄞县领导很受启发(那时候还不叫鄞州区),感觉我们鄞县也可以搞。当时孟海先生还在世,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形态·新媒介·新观念:——“走向孟海研究的未来: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孟海研究”专题座谈会综述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25年 第1期 199-201页
作者:钱进 陈磊杭州师范大学 沙孟海书学院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一日,由宁波市文联和宁波市鄞州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走向孟海研究的未来: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孟海研究专题座谈会暨孟海学术题跋展”在宁波天一阁博物院开幕。此次活动分为展览和座谈会两个部分,其中展览展出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正大气象 盛世强音——孟海榜书艺术初探
收藏 引用
《书画艺术》2013年 第4期 61-71页
作者:钱丁盛 戴秀江沙孟海书学院 
榜书古称署书,又称为擘窠大字,因汊丞相萧何以榜书题“苍龙”“自虎”二阙而闻名,两干余年盛行不衰。当代书法泰斗孟海被誉为“海内榜书,翁第一”,海内外遍布其所书的榜书匾额及摩崖石刻,这是老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跨学科、跨文化、跨古今——纪念孟海诞辰120周年之全国“书法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及相关叙事
收藏 引用
《西泠艺丛》2021年 第4期 32-36页
作者:陈磊沙孟海书学院 
书法是否是一门专业和学科,是否是独立的艺术门类,是文化界、学术界、艺术界极为关注并经常引起争议的焦点问题。2020年"纪念孟海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之全国"书法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多位理论家、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印宗秦汉是不变的法则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8年 第10期 158-159页
作者:陈伯舸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 沙孟海书学院印学研究所 徐州西楚印社 
汉朝是个伟大的时代,徐州是汉文化的聚集地,我生于斯,长于斯,大量的汉代文物频频出现,都是我在篆刻研究与创作中取法的源泉。汉砖铭文、铜镜瓦当、封泥汉画的古朴苍茫、大气磅礴,深深震撼着我,我从其中看到了汉代先人创造艺术之美的智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孙长铭作品
收藏 引用
《中华书画家》2018年 第6期 108-109页
作者:孙长铭西泠印社 沙孟海书学院篆刻研究所 沧州市书法家协会 沧海印社 
自荐语:学习篆刻艺术宜“印宗秦汉”,明清印家对“秦汉”中“秦”的认知较为迷离,本该包括先秦与秦。取法秦与先秦,目的是寻求“天人合一”的人与万物的自然观;取法汉印,目的是追求汉人质朴的审美观;取法明清流派,目的是探索书印一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临帖的实践与思考
收藏 引用
《书画艺术》2019年 第6期 49-53页
作者:钱丁盛沙孟海书学院 宁波市书法家协会 鄞州区书法家协会 
书法学习的主要途径是临帖,书法爱好者在学习书法的时候,面对的首要任务就是准确临帖,临帖是练好书法的基础训练,临帖好的人在短时间内获得快速提升,临不好的人始终庸庸碌碌,一事无成。如何高效临帖是所有书法爱好者首先要破解的难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的大篆创作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5年 第22期 22-29页
作者:张韬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创作评审委员会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 沙孟海书学院 
大篆书法创作中的线条价值,以笔法为轴心展开,中侧、提按、顿挫、绞转、撕勒、焊接、斧劈种种笔法,彰显着大篆书法线条所具有的独特艺术审美价值。吴昌硕以中国画名世,却在篆书、篆刻领域成就非凡。作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在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孙长明的作品
收藏 引用
《艺术品》2020年 第4期 112-113页
作者:孙长明西泠印社 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 沙孟海书学院篆刻研究所 沧州市书协 沧海印社 
学艺感言:先秦古玺的两大体系一是秦系印风,二是六国玺印印风。由于明清、民国印家几乎没有涉猎此隅,从当代玺印发展的现状来看,似乎已经超过了彼时印家。从表象观察,一些构成、视觉冲击等的确如是,但从印学的其他角度,譬如内质、文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