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通过对近10年来针灸学术发展的梳理,实事求是地、客观地反映针灸学科在针灸基础、临床、器材、教学和标准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展示针灸学术发展的科技进步成果和亮点,分析针灸学术发展进程中的瓶颈与困难。结果表明,目前针灸研究主要存在针灸理论研究规模小、投入少,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脱节,经穴-脏腑相关性有待系统深入研究,穴位主治作用的临床研究设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今后应遵循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整体思维方法等固有规律,探索和发现针灸学术发展的新规律,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全面推进针灸学术事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摘要:近年来,灸法以其防治疾病、强身保健的独特疗效在临床备受患者的青睐,伴随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灸法作用机制的研究再次为研究者所关注,但目前对其报道大多数是临床观察研究,动物实验研究寥寥无几。经笔者调查发现,灸法难用于动物实验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实验动物的难控性,目前实验研究中固定大鼠的方法大多采用捆绑式,实验过程中,由于大鼠的挣扎往往导致实验无法正常进行,常迫使实验中止。近年来,我们进行了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作用机制研究,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