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学院"
561 条 记 录,以下是311-320 订阅
视图:
排序:
影游融合: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新维度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9年 第7期 25-35页
作者:范志忠 张李锐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在中国电影工业化转型升级的历程中,影游融合从1.0版的改编与调和,拓展到2.0版的互动与渗透,并最终指向3.0版的重构与共生,既顺应了电影供给侧改革的潮流,又为电影工业的审美体验开拓了新的维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区块链技术驱动下的公民新闻发展——基于Civil的个案研究
收藏 引用
《青年记者》2022年 第4期 36-38页
作者:林丹菁 何扬鸣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 
公民新闻非专业化生产和非制度化传播特征造成其内容浅薄化、缺乏奖励机制和虚假新闻难稽查问题,而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数据可回溯、信息不易篡改等特点为去中心化的新闻生产和打击虚假新闻提供了条件,或许能助力公民新闻克服缺陷。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比较审美现代性:对话及相关理论--第九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综述
收藏 引用
《思想战线》2021年 第3期47卷 F0002-F0002,F0003页
作者:何信玉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2021年4月12~14日,主题为“比较审美现代性:对话及相关理论”的第九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在英国杜伦和中国杭州同步召开。本次论坛由杜伦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合办,延安大学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作为媒介的胡庆余堂:一种社会文化史的考察
收藏 引用
《新闻界》2015年 第20期 38-42页
作者:周逢年中国计量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胡庆余堂既是社会文化的媒介,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缩影和正能量的体现。在历经140年的时代沧桑巨变和复杂性的文化变迁中,无论在国弱民衰的清末,还是在外忧内患的民国,还是在日新月异的当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以贯之地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全知视角的在场与隐身——以样板戏《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桥段为个案
收藏 引用
《美育学刊》2014年 第6期5卷 57-65页
作者:汪炳 张节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从叙事学的全知视角角度,以剧中核心桥段"痛说革命家史"为个案展开形式分析,排比、追寻版本流变关系,发现样板戏运用极其灵活的叙述视角操作艺术,以人物代言的追叙扩充叙事容量,重组叙事时间以实现人物角色身份之转换。通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气氛美学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跨文化视野下的气氛美学”国际会议综述
收藏 引用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2年 第2期25卷 417-425页
作者:朱玉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气氛美学是当代美学研究的新领域,2022年9月16—17日,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和哲学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学院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承办的“跨文化视野下的气氛美学”国际会议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跨媒介视域下经典社会主义电影及重构的民族性——以《刘三姐》的风景与声景为中心
收藏 引用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2年 第2期25卷 356-367,478页
作者:罗婷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跨媒介研究的视角将电影置于其与绘画、摄影、文学、戏剧、戏曲等媒介的交互关系间乃至电影媒介内部的声音与图像的互动中,在传统的政治—艺术互动和电影作为纯媒介的内生发展两种研究范式之外试图开拓出新的路径。本文以经典社会主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乌托邦的自反性及审美表现
收藏 引用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6年 第2期19卷 51-65,8页
作者:王建刚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的过程是人类理想幻灭的过程,它是20世纪的沉重教训之一。乌托邦的这种反向转变既是其自反性的表现,也是人类'理性之恶'的逻辑延展。'理性之恶'源于理性的滥用或失控。在20世纪,理性通过技术来控制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萨杜尔冷眼看电影
收藏 引用
大学生》2015年 第13期 104-105页
作者:林玮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尽管供职于影视艺术的科系,但我不是电影史论的专业出身。尽管不是电影史论的专业出身,手边这本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却是早在十来年前就买到手来读了。当时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学院读传播学的本科,毛峰老师主讲“媒介通论”,重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一个重新想象传播的维度
收藏 引用
《开放时代》2015年 第3期 140-157,8-9页
作者:潘忠党 於红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本文考察空间动态和主体的空间实践这二者之间的交织,论述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城市空间与传播的互构关系,并借用文化人类学的"阈限性"概念来探讨这个互构,聚焦人的实践(包括传播与交往实践)以及人们在实践中实现其行动主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