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
1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书何以为“心画”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7年 第14期 123-126页
作者:向净卿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 
"书为心画"原初涵义是:书写的内容为心灵的表达。后来逐渐转化,"书"指书写的形式、书写的艺术即书法。书何以为"心画",书何以能"如其人"?本文在现代学术视野即美学、艺术心理学视角下,结合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张怀瓘的书法批评与理想建构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7年 第22期 97-101页
作者:向净卿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 
张怀瓘的书法品评资料多来自于前代书论,其书学是对前代书论"公共素材"的一次大的总结。研究张怀瓘书法批评理论,可以窥探其前代的书法批评观念。张怀瓘在批评"妙品"与"能品"的缺失的基础上,构建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罗丹的晚期速写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7年 第12期 148-150页
作者:尹鼎为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 
罗丹被公认为是继米开朗基罗之后,最伟大的雕塑家。他的雕塑作品不仅成为诸多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后辈艺术家的创作。但罗丹的“雕塑光芒”似乎掩盖了他其他的才华,以至于他的其余门类作品并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电影式摄影”正名及其他--关于杰夫·沃尔艺术语言与观念
收藏 引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年 第2期 37-43页
作者:黄碧赫德国海德堡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东亚艺术史研究所 
加拿大著名摄影艺术家杰夫·沃尔在探索自己独特艺术语言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对摄影史乃至艺术史源流的考察,对于许多艺术根本问题都在前人基础上做出深入思考。本文以艺术家的自述为起点,对杰夫·沃尔的"电影式摄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1992年卡塞尔“相互认识”展
收藏 引用
《美术学报》2021年 第2期 92-99页
作者:黄碧赫德国海德堡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东亚艺术史研究所 
本文试图将"相互认识"展还原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德国乃至欧洲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之中,结合富有对照意义的第九届"文献展"和"大地魔术师"展,通过挖掘展览图录、论文集、相关访谈、批评和报道文章等资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西汉女俑的比较研究——汉阳陵和西汉楚王墓的对比分析
收藏 引用
《文博》2012年 第3期 14-22页
作者:吴若明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 
在崇尚厚葬的西汉早期王侯陵墓中,陶俑是陪葬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相对较完整的保存下来,除常见的兵马俑外,西汉大量出土的女性陶俑更是对先秦兵马俑新的发展,包括了侍女俑、舞蹈俑、器乐俑等不同的形象。在"视死如视生"的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北京耶稣会北堂和中国植物图像 十八世纪中西园艺学交流的一则轶事
收藏 引用
《紫禁城》2018年 第10期 62-73页
作者:王廉明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 
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圣心图》是一幅由在京的法国教士寄往欧洲的画作。该画尺幅巨大,包含了众多人物和建筑细节,为研究北京耶稣会北堂的建筑以及圣心瞻礼活动提供了翔实可贵的材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艾启蒙《十骏犬图》册及清官犬图综考
收藏 引用
《紫禁城》2017年 第2期 120-137页
作者:王廉明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有艾启蒙(lgnazSichebatt,1708-1782)绘《十骏犬图》一册,八玺全,录《石渠宝笈》(下称《石渠》)续编,原藏宁寿宫乐寿堂。该册共十对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漫步巴黎不可错过的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
收藏 引用
《中外文化交流》2018年 第10期 54-56页
作者:尹鼎为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 
从古董商人卢芹斋(***)的法国旧址“巴黎红楼”(The Pagoda Paris)出发,穿过蒙索公园(Parc Monceau),便会来到一座与亚洲艺术深有渊源的建筑前,这座“19世纪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风格”官邸即为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Musée Cernuschi)...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广州彩瓷与德、荷两国品牌瓷器文化特质比较
收藏 引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 第6期 95-100页
作者:周牧雨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国瓷器发展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广州彩瓷、德国迈森瓷器、荷兰代尔夫特瓷器,不仅反映了各自的本土文化特质,而且通过这三个品牌瓷器的建立、产业构成与发展等方面的比较研究,能够发现它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