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135 条 记 录,以下是41-5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中国古典艺术的艺道互生场域
收藏 引用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 第5期37卷 50-53页
作者:陈士部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在艺术文化实践层面上,中国古典艺术的衍生有一个由技至艺、由术至艺的升迁过程;在思想文化精神层面上,则有一种"艺道合一"的审美文化理念在规约、促成这种升迁的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中,正因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许承尧《西干志》辑录看歙县西干佛教生态
收藏 引用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6期34卷 93-98页
作者:潘国好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从唐代到清朝中叶,西干一地佛寺数量呈现波浪式变化。那些比较著名的寺院,与佛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从事佛教活动的僧人,或以兴修举业彪炳徽州,或因阐扬宗风声显佛家,或凭艺术修为名传后世。从人文的视角看,西干宗教生态的发展,既受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考古学文化区系与商代前艺术起源事象的谱系化研究
收藏 引用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 第1期37卷 65-68页
作者:张见 王政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学界对艺术起源的研究主要依据商周考古学发现遗物及传世文物,存在着取证的时间跨度太长、地理疆域阔大而不分"地域"差别、考察艺术起源的逻辑起点等诸多问题,应从时空定位明确的考古学文化"区系"出发,先归纳总结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切人生,近乎人情——丰子恺关注现实人生的艺术观
收藏 引用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1期 72-75页
作者:王伟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丰子恺对中国20世纪艺术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现实人生的关注是丰子恺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观中的一大特点,本文从分析丰子恺艺术观中关注现实人生的特点入手,寻求其背后的原因,确立丰子恺关注现实人生的艺术观的时代意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
收藏 引用
《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 第21期 110-111页
作者:刘思璇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先生早期美学思想的枢机,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它对中国当前建设仍有着重要作用。探讨朱先生的"人生艺术化"理论对于建设当代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洋洲原住民创世神话研究路径的嬗变
收藏 引用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 第2期41卷 79-84页
作者:王倩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大洋洲原住民创世神话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以澳大利亚原住民与新西兰毛利人创世神话为主。20世纪50年代之后,大洋洲创世神话研究出现三种趋向:体系化,重述与仪式化。原住民创世神话体系化主要表现为大量创世神话及儿童版创世神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朱彝尊《静志居琴趣》的叙事与抒情艺术
收藏 引用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 第5期34卷 22-24页
作者:曹秀兰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朱彝尊《静志居琴趣》是一部爱情词集。艺术上,它或直接标明日期,或记叙生活片段,表现出明显的叙事性。朱彝尊抒写相思之情,或情景交融,或以景寓情,表现出高超的抒情艺术,另外为更好地记叙情感经历,抒写相思之情,《静志居琴趣》采用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丰子恺艺术审美理论的生成背景及来源
收藏 引用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 第2期25卷 114-117页
作者:王伟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在20世纪中国美学的研究中,丰子恺一直以艺术家的身份居于其中,但随着学术理论的深入研究,其艺术审美理论逐渐浮出水面,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从丰子恺艺术审美理论的特点出发对其审美理论的生成背景及来源进行探讨,可以确立丰子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敖陶孙诗歌初探
收藏 引用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 第1期13卷 37-38页
作者:刘琛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敖陶孙是南宋后期江湖诗派成员之一,存诗163首。他的诗歌内容主要表现为感时伤势、忧国忧民,抒发羁旅情愁与孤寂飘零之感以及描写日常生活的乐趣、表达清幽闲适的心境。其诗在艺术上则表现为语言平易晓畅而时有奇险之语,使用抒情手法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皖西苏区对民众的文艺动员
收藏 引用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 第5期39卷 35-40页
作者:施学云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皖西苏区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尤其是文艺这一载体对普通民众实行强有力的组织化动员,唤醒民众阶级斗争意识,形成坚定的阶级认同和政治认同,逐步确立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由于戏剧歌谣的大众化、广场化特质,皖西苏区特别重视改造利用戏剧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