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752 条 记 录,以下是71-80 订阅
视图:
排序:
符号、故事与形象:中国故事影像修辞系统的建构
收藏 引用
《电视研究》2022年 第12期 96-99页
作者:张小琴 杨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通过影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建构中国故事的影像修辞系统,包括符号、故事和形象三要素。符号是影像修辞的语言,故事与形象是影像修辞的载体。合理组织三要素,使其完成视觉劝服并获得受众认同,才能更有效地向世界传播好中国的声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游戏化数字阅读App的使用意愿研究
收藏 引用
《当代传播2023年 第6期 49-55页
作者:脱润萱 虞涵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游戏化元素已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实践和媒介生活中,并对受众的心理与行为产生深刻影响。随着游戏化思维在各类系统中的广泛扩展,满足受众多元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使用需求也成为提升用户保有率的手段。而目前大多数以社交媒体用户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诗画中国》——诗词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收藏 引用
《电视研究》2023年 第3期 44-47页
作者:司若 何昶成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近年来,诗词文化类综艺节目从小众领域发展成为大众潮流,掀起了收视与学习热潮。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大背景下,诗词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类节目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记忆的弥散:延安纪念场馆中红色文化的空间生成
收藏 引用
《南京社会科学》2023年 第7期 142-150页
作者:张铮 刘钰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84 
延安是我国的革命圣地,蕴含着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纪念场馆是延安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立足“纪念空间”的理论视角,延安纪念场馆中的红色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生成机制,建构起红色文化传播的信息话语网络。在这种生成机制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特色小镇在国际文旅中塑造国家形象的品牌策略——以乌镇戏剧节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6期43卷 71-81,183,184页
作者:仪修出 范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83 
在融媒科技的赋能下,“数字+”的文旅新业态快速发展,形成后疫情时代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有力支撑。坐落于区域特色小镇,乌镇戏剧节在品牌策略上却呈现出宽阔的国际视野,有效处理了传统和现代、本土和全球的文化关系,为中华文化从“走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博物馆国际传播的价值与策略
收藏 引用
《出版广角》2022年 第1期 38-44页
作者:刘松岩 范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博物馆承载文化身份,搭建中外文明对话的桥梁,是建构与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主体。本研究基于国家形象的建构逻辑,探讨面对当前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战略定位,博物馆独特的国际传播价值,并结合中国博物馆国际传播中的国家形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说·反转·沉浸——从《满江红》探析“剧本杀+电影”创作路径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2023年 第4期 101-104页
作者:司若 张维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3年春节档影片《满江红》,在杂糅了古装、喜剧、悬疑等类型的同时,更借鉴了“剧本杀”游戏风格。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影片《满江红》的叙事策略及艺术价值,提出“剧本杀+电影”的创作路径。一方面,随着“剧本杀”产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中国视听形象的生成机制
收藏 引用
《中国电视》2023年 第8期 5-11页
作者:梁君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理解国家视听形象的变化规律和生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借鉴批评性话语分析和形象学等领域的既有框架,从三个角度对其展开探讨。媒介逻辑主要考察媒介技术和产业变化的影响,主体逻辑主要考察文本生产者的自塑和消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遗题材短视频的视觉语法与国际传播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电视》2023年 第3期 13-21页
作者:司若 宋欣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短视频正在成为非遗文化最具传播力的新媒介,并形成了多元化的叙述表意机制。认知呈现的表征意义、人际交流的互动意义和视觉布局的构图意义为非遗题材短视频的文化意义阐释提供了分析框架。本文以短视频平台传播非遗文化的短视频实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沉浸”的核心要义与文化逻辑
收藏 引用
《南京社会科学》2022年 第2期 165-172页
作者:张铮 刘钰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84 
"沉浸"是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词汇,营造沉浸体验、构建沉浸业态是面向消费者的文化产业各行业发展的共同追寻,并形成了"沉浸"背后的文化逻辑。从跨学科视角来看,诸多学科对"沉浸"的理论构成皆有贡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