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18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四川安岳南薰偏菩萨北宋摩崖造像调查与分析
收藏 引用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4年 第6期 58-75,148页
作者:王德路 傅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不详 
安岳南薰偏菩萨摩崖造像共有四龛,其中2号龛开凿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雕刻千手观音与僧伽变相,反映观音以千手护持众生、以化身救苦济难的信仰观念,这种造像组合形式前所未见,也是所知唯一北宋僧伽变相实例。3号龛开凿于北宋熙宁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简析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05年 第8期 105-110页
作者: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当代的设计家和艺术家似乎都非常轻松,他们在相互借用中自由挥洒。时下,在体现设计匠心的商品世界里漫步,很有观看艺术展览的感觉;而另一方面,很多艺术家的新创作看起来又很像新潮的产品设计。设计家向艺术家借用创意,艺术家也从设计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新定义艺术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 第6期35卷 29-35,68页
作者: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本文结合当代艺术哲学对艺术定义的讨论,提出了一种对艺术的新定义。本文认同肯尼克和丹托对于艺术的开放式定义,但认为这一定义忽视了"艺术"这一概念所包含的价值维度。本文认为,艺术(绘画、雕塑等)既是生产,也是文化,就此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忧郁与残缺:“70后”艺术中的寓言意识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6年 第3期 127-133页
作者:段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本文着重讨论“70后”艺术所呈现出来的“寓言”意识,试图分析“70后”艺术何以成为当代艺术重要现象之一的内外因素,指出其与前代艺术家的不同艺术取向,而其自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也预示了“70后”艺术将被不断改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北魏金铜佛板图像所反映犍陀罗文化因素的东传
收藏 引用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年 第5期 23-39页
作者:李静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已发现的北魏中期金铜佛板,虽然数量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早期佛教物质文化的发展面貌。佛板主要因素来自于犍陀罗浮雕大神变图像,细部表现更多地吸收了此前传入汉地的犍陀罗和西域文化因素,经过整合设计形成的新型图像模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朱光潜到李泽厚——如何建构后美学时代的中国本土艺术哲学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17年 第5期 82-88页
作者: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1993-1994年,杨春时陆续发表《超越实践美学》《超越实践美学建立超越美学》和《走向"后实践美学"》等文,提出要超越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学术月刊》1995年第5期刊发了朱立元的《"实践美学"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神话的制造者——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与文化冷战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9年 第6期 87-95页
作者: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抽象表现主义是最具代表性的美国画派。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抽象表现主义在获得国际认可的过程中,美国意识形态因素所起的作用,特别是中央情报局的操纵。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抽象表现主义首先是一个纯粹的艺术运动,只是它在特定历史时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绘画不死——大卫•霍克尼的制像术与观看理论
收藏 引用
美术2020年 第9期 12-18,26页
作者: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绘画是否终结的争论不时在当代艺术界发生。大卫·霍克尼为再现性绘画在图像化时代和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存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他一方面大力捍卫绘画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大量从事新媒介艺术创作,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寻归自然的形式之路——钟蜀珩绘画创作评述
收藏 引用
美术2018年 第1期 60-65页
作者: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2017年10月,钟蜀珩和刘巨德的双个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引起了艺术界、学术界的很大反响。钟蜀珩专门为本次展览创作了2米高、6米宽的大幅油画作品《荷》,紧扣“寻归自然”这一展览主题,体现出一种“天地氤氲,万物化淳”的大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一书的结构方式
收藏 引用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 第1期62卷 126-131页
作者: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希望的原理》是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的代表作,这部长达1600多页的著作构建起一个有关梦想与乌托邦的宏大体。这部巨著最令人费解之处,在于其结构方式。构成该著作的五大部分之间有何联,各章节为何以现有次序出现,其基本的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