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20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教科书的审美化教学功能及其实现
收藏 引用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年 第5期18卷 55-60,79页
作者:刘景超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教学性与审美性均是教科书的本质属性。由此,教科书具有天然的审美化教学功能,具体表现为:教科书为审美化教学的审美体验提供可能;教科书是审美化教学中审美性对话的前提;教科书为审美化教学“美的教学意境营造”提供基点。教科书审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专业教育的实践及启示
收藏 引用
《高校教育管理》2019年 第5期13卷 92-103页
作者:张晓报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文章通过对美国8所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专业教育实践的研究,发现其呈现出以下特征。在设置背景上,跨学科专业主要源于交叉学科或领域的兴起、学生对跨学科学习的兴趣、现实问题的复杂与挑战性以及社会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在培养目标上,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项目竞争强度对焦虑特质大学生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年 第11期33卷 856-861页
作者:刘旭 李百涵 吴瑶 周含芳 张倩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目的:通过操作项目竞争强度来探讨焦虑特质大学生提取诱发遗忘(RIF)是否受相关代价与效益问题(CCB)的影响。方法:从618名大学生中筛选出高焦虑特质组[特质焦虑量表(T-AI)总分≥53分]和低焦虑特质组(T-AI总分≤33分)各24人,采用2 (焦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台湾地区课程美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收藏 引用
《全球教育展望》2018年 第2期47卷 19-30,96页
作者:夏永庚 黄彦文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台湾台南大学教育学系 
课程美学是21世纪以来台湾地区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包括课程美学语言的运用、美感经验不同角度的揭示、美感经验的跨学科培育路径、课程美学的教学艺术等主题。这些研究的开展丰富了课程理论,引导了实践领域的美学探究。但也存在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立美育德:现实诉求、学理逻辑与实践路径
收藏 引用
教育发展研究》2021年 第22期41卷 69-74页
作者:夏永庚 徐慧 周险峰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湘潭411201 
立美育德是对美育虚无化与浅表化及德育理论创新与实效提升诉求的回应。"立美育德"是主体在欣赏美或创造美的过程中,情感得到激发、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滋养、境界得到提升的一种过程。美和德相互勾连于情,都具有超功利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收藏 引用
《全球教育展望》2021年 第5期50卷 58-68页
作者:朱华 夏永庚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湘潭411201 
与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对应,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的改革也呈现出一条从"学科知识"到"核心素养"的发展路向。它既是编者对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刻诠释,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知识本位"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
收藏 引用
《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 第1期31卷 103-106页
作者:张伟平 杨世伟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笔者运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对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即通过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基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和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的实施框架,归纳总结出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分析模型,并总结出影响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由“术”达“美”:美术教科书70年之演进、成就与反思
收藏 引用
教育学报》2020年 第3期16卷 44-54页
作者:李海萍 彭嘉俊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美术教科书在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前17年美术教科书的充实与提高、"文化大革命"时期美术教科书的无序与停滞、改革开放初期美术教科书的改革与繁荣、21世纪美术教科书的转型与深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地方本科高校分类转型发展:进程、反思及其建议
收藏 引用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年 第4期20卷 104-112页
作者:李海萍 郝显露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支撑,是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的战略切入口,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重要环节。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分类转型发展普遍存在国家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合力、地方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嵌入性难题与化解:优化流动儿童教育处境的可能视角
收藏 引用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年 第2期 67-71页
作者:彭拥军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411201 
流动儿童在相对陌生的社会环境下接受教育,其自幼习得的方言常常既与官方确认的精致编码语言不同,又与流入地方言存在较大差异,在教育场域与非正式教育环境下创造条件实现语言的有效沟通与交流,达成合作与共享是衡量流动儿童是否成功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