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背景 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组织认同感会对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质量产生影响,关系到农村居民所享受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目的 探究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组织认同感的影响因素,为农村地区家庭医生团队更好地运行,提升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提供可行措施。方法 2021年11—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内3个地市加入家庭医生团队的乡村医生共1 004名,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乡村医生人口学特征、工作状况以及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组织认同感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乡村医生的组织认同感与工作—家庭冲突、工作稳定性、业务培训、组织隔离的相关性,采用多元分层回归分析探究乡村医生组织认同感的影响因素。结果 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组织认同感较高,得分为(3.757±0.713)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业务培训与组织认同感呈正相关(r=0.156,P<0.01),组织隔离与组织认同感呈负相关(r=-0.287,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从业方式、业务培训(β=0.154,P<0.001)、组织隔离(β=-0.262,P<0.001)是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组织认同感的影响因素。结论 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的认同感较强,做好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降低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组织隔离程度,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组织认同感。
摘要:目的:比较国家、省、市三级按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 DIP)政策的共性与差异,为各省市的政策设计提供参考建议。方法:检索政府官网、北大法宝法律数据库系统收集国家及各省市有关DIP的政策文本,在文献资料和访谈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提炼总结。结果:自2020年至今,国家医疗保障局共出台7份政策文件推进DIP支付方式改革,随后我国8个省份、7个地级市发布了相关政策文件26份。各省市的DIP政策适用范围与国家要求基本保持一致;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各地根据实际对关键要素设计(病种目录、分值、医疗机构系数)、监督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与细化;病种分值方面,国家及多数省市均以历史数据为基准测算,但测算依据并不一致,不少地区要求考虑各病种间的相对权重。结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出台指导性政策文件推进当地DIP改革,在设计政策时明确政策适用范围,建立关键要素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管并重视DIP在推进分级诊疗方面的作用。
摘要:目的对我国分级诊疗制度执行困境进行分析,为完善分级诊疗政策提供借鉴。方法基于米特-霍恩模型视角,运用政策标准与目标、政策资源、执行方式、执行机构的特性、执行人员的价值取向以及系统环境六大相关因素,分析分级诊疗制度执行困境。结果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政策标准模糊不清、政策资源不足、执行方式不得当、执行机构特性的"诟病"、执行人员价值取向的偏颇以及复杂的系统环境等因素,都使得分级诊疗政策的执行陷入困境。结论分级诊疗政策执行涉及的各方面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各级医疗机构以及各相关部门应协调处理好这六项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对政策进行修正与完善,保障分级诊疗制度的有序推进与长效实施。
摘要:对照、随机、重复是在讲解实验研究设计中必须强调的三大原则,其中对照原则通常是首要关注的。设立对照的目的就是衬托处理因素的效应,正所谓“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因此除干预因素外,对照组其它可能的混杂因素或偏倚尽可能与试验组的分布接近。对照的形式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安慰剂对照、实验对照、自身前后对照等,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选择恰当的对照。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病共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选择偏好,为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基于离散选择实验进行问卷设计,对通过一致性检验的768份合格样本利用混合logit模型、支付意愿法等进行分析。结果:在纳入研究的所有服务属性中,慢性病共病患者更愿意选择服务费用低,提供医疗服务(而不是公共卫生服务)、西医服务、2周慢性病长处方、专业药师用药指导、门诊就诊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服务费用的属性相对重要性占比最大(41.42%),其次是服务类型(26.25%);若服务类型由中医转为西医,慢性病共病患者愿意多花费120.42元,选择偏好增加44.80%;不同性别、年龄段的共病患者选择偏好存在异质性。结论:未来需根据地区发展差异和患者选择偏好合理制定服务费用收费标准,同时需推动基层中医服务发展和标准化建设,发挥中医在“治未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促进家庭医生团队合理化建设,加强家庭医生用药指导能力,满足患者多样化服务需求。明确不同特征患者选择偏好差异,重点关注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
摘要:目的探讨新形势下我国分级诊疗政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方法以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为分析框架,借助文献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宏观环境分析等方法,从政策执行过程中理想化政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4个要素出发,对分级诊疗政策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结果从文献分析结果可知,阻碍分级诊疗政策顺利执行的最主要障碍是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占问题数的16.6%(161条)。此外,分级诊疗政策设计缺陷(缺少分工协作机制等)以及现有体制机制限制(收支两条线、机构定位不清等),都提示要加快配套政策的出台,分别占到文献分析结果的6.0%(58条)及9.3%(90条)。结论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协调好理想化政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4个要素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分级诊疗政策的有效执行。
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农村不同地区糖尿病患者的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治疗依从性,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探索农村糖尿病县乡村协作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法,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各选取1个样本县;在每个样本县中随机抽取6~8个乡镇,共22个乡镇;在每个乡镇中随机抽取3~4个村,共76个村;最后采用系统抽样法,抽取每个样本村中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糖尿病患者共1 925例作为调查对象。于2015年7—1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有:糖尿病患者的基本情况、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治疗依从性情况等。共发放问卷1 925份,回收有效问卷1 79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3.1%。结果 1 792例患者中,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61.3%(1 098/1 792),其中苏南地区为57.1%(364/637),苏中地区为64.7%(334/516),苏北地区为62.6%(400/639)。苏南、苏中、苏北3个地区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空腹血糖诊断标准、危险因素(肥胖、家族史、吸烟饮酒)、血糖控制因素(定期监测血糖、高油高糖食物)、是否导致失明、血糖稳定时是否继续服药的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参加医保的形式及地区的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1 792例糖尿病患者中,服药依从性好者共1 623例(90.6%),其中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分别为601例(94.3%)、492例(95.3%)、530例(82.9%)。不同年龄、职业、地区及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地区和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是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服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有:感觉症状减轻没必要服药(51.5%,86/167)、没有时间或忘记服药(36.5%,61/167)、担心长期服药的副作用(7.2%,12/167)。结论江苏省农村不同地区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治疗依从性有差异,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地区和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是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不同地区应根据管理现状,组建县乡村糖尿病纵向协作团队,以改善患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治疗依从性。
摘要:目的 :利用课题组编制的乡村医生组织公平感测量量表,分析山东省乡村医生的公平感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提出消除其不公平感的对策建议。方法 :对山东省6市1 018名乡村医生进行正式调查,基于调研数据检验量表的信效度,采用统计描述、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乡村医生的组织公平感测量包括10个条目,平均得分(3.13±0.74)分,两维度中,分配公平感得分(2.09±0.98)分,程序公平感得分(3.39±0.80)分。组织公平感的影响因素包括绩效考核机制、薪酬发放足额/及时/合理性、养老保障、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水平、政策支持职业发展、参加培训机会、医疗风险责任、工作量安排、药品供给及年龄等。结论 :目前乡村医生组织公平感较低,尤其是分配公平感,建议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设计乡村医生薪酬、养老及医疗风险保障制度,优化其职业发展前景,合理安排工作量,保证基本药物供应以及推广慢性病、疾病康复等延伸处方制度。
摘要:目的探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医疗救助对象对基本药物的接受度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12年8—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山东省抽取1 700户居民进行调查。调查工具为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居民调查表",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患病与就诊情况、基本药物制度认知、用药行为。共发放问卷1 700份,有效回收1 518份,涉及居民4 649例,其中医疗救助对象252例。比较不同特征医疗救助对象对基本药物的接受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医疗救助对象对基本药物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医疗救助对象对基本药物的接受度为85.7%(216/252)。不同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来源及是否参加新农合医疗救助对象对基本药物的接受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2周内患病、是否患慢性病及是否住院治疗医疗救助对象对基本药物的接受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了解基本药物制度、是否信任广告及是否信任医生处方医疗救助对象对基本药物的接受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是否了解基本药物制度、是否信任广告、是否信任医生处方是医疗救助对象对基本药物接受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医疗救助对象对基本药物的接受度较高,影响因素包括居住地、是否了解基本药物制度、是否信任广告及是否信任医生处方。可以通过增加对城乡医疗救助对象的补助,扩大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提高医疗救助对象对广告的认知水平及对医生处方的信任程度,来提高医疗救助对象对基本药物的接受度。
摘要:目的:对新医改以来我国中央政府层面颁布的38篇乡村医生相关政策进行量化分析,探讨政策工具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乡村医生政策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基于Rothwell&Zegveld的政策工具分类方,法,对乡村医生政策文本进行分类与编码,从基本政策工具和新医改不同时期两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在136个政,策编码中,环境型、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分别占49.27%(67/136)、33.82%,(46/136)、16.92%(23/136)。在环境型,政策工具中,目标规划(21.32%)与法规管制(13.24%)使用较多,标准设计(9.56%)和监督考核(5.15%)使用相对较,少;在供给型政策工具中,人才培养(19.85%)使用最多;需求型政策工具中政府购买(2.94%)、价格补贴(6.62%)、医保,支付(4.41%)和示范项目(2.94%)使用均较少。在新医改的第一、二阶段,乡村医生政策工具的使用以环境型(54.76%;51.28%)为主,第三阶段以供给型(50%)为主。结论:乡村医生政策工具的使用以环境型为主,需求型工具较少,,要进一步优化各类政策工具的内部结构;政府仍然要重视乡村医生政策的制定,调整各类政策工具的使用,促进政策的发,展与落实。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