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福建师大中文系"
2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1989年 第1期 34-39页
作者:颜纯钧福建师大中文系 
人们更乐于把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归功于改革开放。这个判断尽管情感丰富却忘记了认识所需要的冷静和清醒。文学和生活的关是极富于弹性的。紧张与松弛、贴近与疏远、超前与滞后,诸如此类的变动无不成为有待时日的过程。与刚结束的那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说小说与戏曲关
收藏 引用
《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 第3期 15-24页
作者:涂秀虹福建师大中文系 
依艺术特性之别,文学有三大体式:抒情诗、戏剧和叙事文。它们分别以抒情性、戏剧性、叙事性为其主要特性传达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我国以诗为传统,后出的戏剧与小说无不浸染着诗性。事实上,我国的艺术思维与哲学思维一样,与西方“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青春女性的独特情怀——“五四”女作家创作论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1998年 第1期 52-62页
作者:李玲福建师大中文系 
本文从创作实际入手,着重考察“五四”女作家的女性情怀及其审美表现,从而把握她们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新传统与思想艺术价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三言”看冯梦龙的贡献
收藏 引用
《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 第1期 102-113页
作者:涂秀虹福建师大中文系 
(一)冯梦龙对于“三言”的编纂之功。 “三言”之前有熊龙峰刊行小说,只是一篇篇话本单行刊印,并无体,更谈不上对小说的统认识。洪楩的《六十家小说》倒是精心编排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西风东渐”关于“第五代”电影变化的评说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1996年 第1期 20-26页
作者:孙绍振 颜纯钧 张应辉 林修彬 余岱宗 方健文 黄键福建师大中文系 
“西风东渐”关于“第五代”电影变化的评说孙绍振,颜纯钧,张应辉,林修彬,余岱宗,方健文,黄键颜纯钧(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新时期以来,第五代导演一直是领头的先锋角色,是领潮头的。从《黄土地》开始,他们较集中地在中国的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较量异同 辨别优劣——论金圣叹《水浒传》评点中的比较批评
收藏 引用
《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 第2期 33-43页
作者:李金松福建师大中文系 
比较批评是一种很古老的批评方法,被批评家们广泛地应用于对不同作家作品的阐释与评价之中。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自然也被明清之际的小说评点大师金圣叹施之于对《水浒传》的评点里。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许多有价值的艺术见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略论先秦华夏民族性格的演变
收藏 引用
《中州学刊》1994年 第6期 111-115页
作者:翁银陶福建师大中文系 
略论先秦华夏民族性格的演变翁银陶(福建师大中文系)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客观外部世界的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它表现于该民族的文学、艺术、宗教、习俗、法律、政治制度、道德准则之中,也表现于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审美与政治
收藏 引用
《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 第6期 55-61页
作者:孙绍振 毛丹武福建师大中文系350007 
从人类的审美意识诞生的那一刻起,审美就和政治、意识形态之间产生了无法割断的联。伴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美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渐渐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分离,艺术否定性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真正获得了自身的审美主体。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毛泽东论审美创造与接受——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九周年
收藏 引用
《东南学术》1991年 第3期 47-50页
作者:杨志恒福建师大中文系 
在论及革命文艺的审美特征时,毛泽东把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看作“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既肯定了革命文艺的创作具有功利目的,也肯定了接受主体在文艺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指出:“在现今世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教学手札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 第4期23卷 104-110页
作者:李万钧福建师大中文系350007 
此文介绍了意大利达里奥·福的一部名剧 ,指出它主题的多层次性 ,它的艺术个性是政治讽刺与民间喜剧结合 ,它的结构特点是设计“疯子”这“一人’,与“疯子”偶然接到一个电话这“一事”.剧作家开辟了世界戏剧上的一条新路 ,对中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