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福建师大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
1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灵魂的痛感与血肉的焦灼——序吕天琳诗集《心里的故乡》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00年 第5期 81-86页
作者:邢海珍福建师大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 
在20世纪行将告别的时候,中国诗歌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景观。在文学的大文化空间中,诗人和诗歌都面临着诸多非文学因素的挑战,同时承受着艺术的寂寞和人生的孤独,诗歌也当然地被推向了更为个人化的书写和阅读的极致。但是,诗歌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实”的提醒:抗战片为何这么少?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00年 第5期 68-73,80页
作者:托拉克福建师大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 
抗日战争题材影片确实太少了。这是当下中国影界的事实。让我联想到这一事实的,似乎还不只是记录在案的日军暴行,也不仅仅是近些年来日本右翼势力的越来越猖獗,而是或主要是来自好莱坞或欧洲影界的提醒——“二战片”每年都有,数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无望的救赎与皈依——“新历史小说”再评价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01年 第4期 26-34页
作者:刘忠福建师大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 
在评论新时期文学中的历史话语时,“新历史小说”自然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它不仅以文本叙述中只有“虚”的历史形态而无“实”的史实依据的虚构性区别于以往文学历史话语的真实观,而且在主体精神、艺术表现和文体特征方面也表现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小说解释向作家的挑战——21世纪中国小说作家面临的四大艺术难题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01年 第1期 38-49页
作者:李咏吟福建师大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 
一、小说文体与叙事学的创新维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地质师》看中国话剧及其发展趋势——兼谈现实主义戏剧的永久魅力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01年 第4期 84-89页
作者:常晓华福建师大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 
中国话剧如果从1907年在日本诞生的“春柳社”算起,迄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城乡之战——百年中国文学精神资源之探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01年 第5期 19-24页
作者:裴毅然福建师大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 
数千年乡村农业经济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各方面之价值基础,无论思想内涵还是艺术审美,都体现了这种来自经济基础的强大制约.而五四新文学对传统文学之所以构成异质否定,当然是思想体之间根本有别.不过,思想体之所以会产生重大差别,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外在与内蕴——谈黑龙江摄影群体的艺术风格追求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01年 第2期 93-94页
作者:宋红岩福建师大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 
黑龙江位于祖国东北边陲,是全国最有魅力的地域之一.这里是一片富饶而神奇的黑土地,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纯朴的民风民俗、悠久的人文历史,这些都成为生活在这里的摄影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和丰饶的精神营养.近年来,黑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用声音塑造人物——谈歌剧人物的声乐艺术形象塑造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01年 第2期 95-96页
作者:张金香福建师大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 
作为一个从艺近30年的歌剧演员,我深切体会到,一个合格的歌剧演员必须具备科学的发声方法.歌剧演员与纯粹的独唱演员、重唱演员及合唱队员的区别就在于,他需要有可塑性较强的音色和更为全面的演唱技巧去塑造年龄、性格、经历各不相同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善良:引领女性回家的通道——谈艾苓散文集《领着自己回家》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01年 第5期 72-74页
作者:李丹宁福建师大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 
散文是创作者人生经历与人格智慧的艺术体现,作者凭自己的灵感和智慧,将亲情至感,自由灵活地抒写出来,让人感到率真,亲切,有味,这是散文所独具的魅力,这种魅力在艾苓的散文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第五元素——浅析影片《第五元素》的主题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01年 第4期 90-92页
作者:杨吉香福建师大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 
什么是第五元素?是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那名列第五位的“硼”吗?亦或是哪位科学家新发现的一种物质形态?不,都不是。她是久已被忽略的生命的基础。是人类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正在被逐渐耗尽的,如血液般珍贵的东西——人性中的真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