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与艺术系"
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具体现实的视像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1992年 第3期 64-74页
作者:约翰.菲斯克 葛菲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艺术系 
由于摄影视像作为个例很好地说明了视像如何能被工业化生产和传播,我打算特别参照它们来开始讨论视像文化。正是摄影的发明——从静止的、活动的到电子的,经常被看作是当代视像文化的基础。人们完全能够证明,今天生活于典型的工业化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巴西新电影运动
收藏 引用
《世界电影》2002年 第1期 118-124页
作者:克.汤普森 戴.波德威尔 陈旭光 何一薇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艺术系 
在上一世纪60年代的政治动荡中,第三世界电影兴起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电影趋势:电影工作者们都把电影看作是一种社会变革的工具和政治解放的武器.这一趋势由巴西新电影首先发起并有力地推进其发展趋势,进而在阿根廷、智利、古巴等国相继兴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反思、思维的独立和研究真问题
收藏 引用
《新闻大学2008年 第2期 31-33,30页
作者:潘忠党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与艺术系 
《新闻大学》第一期"三十而立:中国传播学研究状况笔谈",刊登了陈韬文和郭中实两位先生的文章,得到了读者的关注。考虑到刊物的周期,按照原来每期刊登几篇的计划,时间拖得太长。鉴于此,经与《新闻大学》商量,决定开个"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走向有追求、有规范的新闻创新——新闻业的危机及认知的危机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2021年 第11期 8-20页
作者:潘忠党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传播艺术系 
新闻是一个创新推动的知识生产行业。新闻创新有经验和规范这两个维度,对其认知(或认识,epistemic)规范的维度,我们亟须重述一个基本的理解,因为新闻业——不仅其自身,而且它所处的社会情境——正面临"认知的危机"(epistemic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认知秩序及其面临的挑战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2023年 第2期 3-14页
作者:潘忠党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传播艺术系 
新闻业是社会认知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新闻生产是有序的,这是知识生产的秩序,也即认知秩序(epistemic order)。在美国的场景下,社交媒体和党派媒体的兴起,极大冲击了已有的以科学认识论为基础的认知秩序,也因此引发了维护“制度化新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独立思考与真诚对话——学术论文写作的几点感悟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2014年 第9期 13-23页
作者:潘忠党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 
随着参与教育和学术业人数的激增,“怎样写论文”的问题应运而生,成为一个近乎热门的题目。知名新闻传播学者陈力丹撰写出版了《硕士论文写作》的专著;王力、朱光潜等学界前辈的经验被集结为《怎样写论文》一书;甚至台湾地区的政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国际大都市的想象与诠释--作为符号的《良友》画报及其文本
收藏 引用
《开放时代》2011年 第2期 54-69页
作者:於红梅 潘忠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传播艺术系 
上海近年兴起的"怀旧热",是上海朝向"国际大都市"崛起过程中认同焦虑与建构的文化现象,而"《良友》热"是其中的一个亮点。本文以此为起点,采用后殖民的分析取向,将《良友》画报(1926~1945)置于半殖民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探寻第三场所:一个空间可供性的视角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2023年 第7期 45-64页
作者:於红梅 潘忠党 陈意如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传播艺术系 
以空间与传播互构为路径,本文集中关注如下问题:城市居民如何可能在其生活中获取具有第三场所性的空间体验?为此,我们进一步挖掘奥登伯格的“第三场所”概念的理论蕴意,将“第三场所性”阐释为一种空间的可供性,即行动者可能镌刻、挖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一个重新想象传播的维度
收藏 引用
《开放时代》2015年 第3期 140-157,8-9页
作者:潘忠党 於红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本文考察空间动态和主体的空间实践这二者之间的交织,论述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城市空间与传播的互构关,并借用文化人类学的"阈限性"概念来探讨这个互构,聚焦人的实践(包括传播与交往实践)以及人们在实践中实现其行动主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