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6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与规划系:对规划领域的扩展
收藏 引用
《国外城市规划》2006年 第6期21卷 1-2页
作者:Lawrence J.Vale 陈志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与规划系 
很荣幸能够在此向《国外城市规划》的读者介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城市研究与规划系(DUSP)多位教授的作品.希望中国读者不仅对文章内容感兴趣.还对文章中我们所关注的研究论题有所了解。麻省理工学院于1933年开始教授城市规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培育数字化集成城市系统:以加拿大卡雷拉瓦尔公园为例
收藏 引用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2021年 第5期9卷 132-139页
作者:马丁娜·马扎雷洛 法比奥·杜阿尔特 西蒙娜·莫拉 里卡多·阿尔瓦雷斯 卡洛·拉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规划系 
许多城市的政府部门应用数字技术来提高城市软硬件设施系统,以培育创业型社会,开创新型服务,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优化城市体验,提振地方经济。建设有传统基础设施的城市系统往往天然具有垄断性,而基于数据的数字平台可以促进多元利益相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多极源随钻声波测井实验分析
收藏 引用
《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 第5期59卷 1909-1919页
作者:王军 Zhu Zhenya 郑晓波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哈尔滨15000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波士顿ma02139 
本文针对随钻声波测井中钻铤波干扰地层声波测量的问题,设计了小尺寸随钻声波测井探头,在实验室内开展了多极源(单极源、偶极源和四极源)随钻声波测井实验研究.先在水池中对裸露的探头进行了随钻测量,记录到了沿钻铤传播的直达钻铤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混合重组:工艺、数字制造与工艺品独特性探索
收藏 引用
《装饰》2018年 第3期 22-27页
作者:阿米特·佐兰 利娅·比希勒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中央编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数字制造,尤其是3D打印,为工艺、艺术和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这一工序有很强的局限性。具体而言,数字化设计的工艺品,其本质上具有可复制性。与之相反,传统制作的工艺品,每一件单品都是手工制作而成。本文作者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乐龄设计:服务设计、体验与创新——一场与未来自己的对话
收藏 引用
《设计》2023年 第20期36卷 90-91页
作者:李盛弘(文/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 
最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年龄实验室(MIT AgeLab)在推广“乐龄设计”的概念。何谓“乐龄设计(Design for Longevity,D4L)”?“乐龄设计”和长寿与永续性的关系为何?这个题目一听之下很宽泛且抽象,正是我的服务设计与人类行为博士的主要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轻轨北京——中国城市环境变化的缩影
收藏 引用
《世界建筑》2005年 第3期 17-18页
作者:丹尼斯·弗伦彻曼 让·万普勒 保罗·卢克兹 周宇(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与建筑学院 不详 
自198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已经与全球几十余所著名大学的建筑院系建立了广泛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包括教师互访与讲学、合作课题研究和成果出版、以及联合教学等等.在各种模式的国际合作中,仅我院师生参加的研究生联合设计教学(Join...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建造与非建造之间——面向物种共存、物质循环和传统生态知识的跨学科设计方法
收藏 引用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2023年 第3期11卷 132-138页
作者:徐之成 贺梦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系剑桥02139 
近代人居环境建设通常强调静态的建成效果和即时效用,因此相似的设计流程不可避免地加速了建成环境的同质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的控制倾向和对效率的追逐,这些设计过程会优先考虑某些特定的文化,而忽略当地特有的知识或生活方式。为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妈妈的使命(下)——创造“惊喜时间”
收藏 引用
《母婴世界》2013年 第7期 22-23页
作者:蒋佩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乐趣盎然的艺术课程从孩子们上美术课开始,我们总会在每个学期挑选出他们认为最好的作品,用画框装裱起来,挂在家里或我先生的办公室里。后来,他们对艺术的兴趣与日俱增,我就请一位做动漫的朋友来教他们绘画。有时,他会带他们去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转型时代的理论建设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0年 第5期 103-110页
作者:亨利.詹金斯 秦喜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介研究室 中国艺术研究院 
作者从艺术家与工程师、数字理论与乌托邦想象,数字理论与历史分析三个方面,分析了数字转型时代的电影理论建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政府参与的创新空间“组”模式与“织”导向初探——以南京市为例
收藏 引用
《城市规划》2015年 第3期39卷 49-53,64页
作者:朱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与规划学院 
选择城市创新空间研究的中微观视角,基于城市创新活动基本单元的布局特点,确立城市创新空间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并梳理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针对现阶段城市创新发展中出现的"新一代园区"现象,总结城市创新活动基本单元的空间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