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30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要素与感知:安全感及偏好评价下的大学校园夜间环境研究
收藏 引用
《南方建筑2024年 第4期 81-88页
作者:徐俊丽 刘明智子 高雨晴 陈曦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夜间环境是大学校园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忽视了对人本需求的挖掘。以苏州市16个大学校园户外空间为例,聚焦使用者的安全感及偏好,开展日间、夜间校园环境要素的实地调研。通过日夜差值法定量探讨光环境要素与安全感的关联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意的丈量--景观诗词文本挖掘与空间制图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中国园林》2024年 第4期40卷 103-108页
作者:李畅 梁启凡 翟俊苏州大学建筑学院苏州215123 
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研究诗词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有利于指引规划设计师对诗词文化景观的空间营建,引导人们在诗词文化景观中的意境感知。从发文趋势、研究区域、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汇总5个方面对诗词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底层教室全年光环境的视觉与非视觉效应评估--基于Lark 2.0光谱模拟工具
收藏 引用
建筑科学》2024年 第4期40卷 271-279页
作者:郝慧羽 徐俊丽 高雨晴 童蝶宏苏州大学建筑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教室光环境质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以苏州大学实验学校的典型底层教室为例,通过Lark 2.0光谱模拟工具,依据视觉和非视觉指标的阈值标准,评估教室各区域的全年视黑素等效日光照度(M-EDI)和水平照度的变化趋势与达标情况。结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适应性”视角下开放建筑研究与本土化应用述评
收藏 引用
《华中建筑2024年 第3期42卷 11-16页
作者:孙磊磊 潘福林 王汝昊 陈荣山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开放建筑被认为是一种设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应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与遵循开放可变的灵活性,其理念为我国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合理指引。研究简述开放建筑理论与实践的演化历程与流变,从“技术适应、空间适应、地域适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地景建筑空间思维模式下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实践与思考
收藏 引用
建筑与文化》2024年 第7期 26-28页
作者:吴国栋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针对建筑学本科低年级学生拘泥于建筑物三维形象的固有保守认知和忽视城市文脉及场地环境设计的问题,以苏州大学建筑学院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为例,介绍设计课选题和选址的价值导向,通过在城市绿带选址中引入地景建筑的设计思维,引导学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城市公园绿地健康景观设计研究——以合肥市老城区环城公园为例
收藏 引用
建筑与文化》2024年 第2期 242-244页
作者:杨亚峰 王玲 刘淑梅 黄梅林 叶小军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当前快速城市化对市民身心健康产生了重要的负面影响,健康景观规划设计愈来愈成为当前研究的核心关切。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解析城市公园绿地健康景观的设计要素,并以合肥老城区环城公园为实证,从空间类型、道路设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计算模拟的历史街区新触媒点的推导——以苏州十全街地块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国名城》2024年 第7期38卷 76-84页
作者:王彪 李吉照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发展,部分历史街区与城市空间逐渐表现出活力不足、空间发展落后等问题,需要寻求与现代城市生活协调共生的有效途径。以苏州十全街地块为例,基于触媒理论,通过对场地原有城市元素的分析,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虚拟仿真技术在古典园林植物空间认知教学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初探
收藏 引用
建筑与文化》2024年 第1期 255-257页
作者:姜佳怡 陈曦 陶冶 肖湘东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古典园林实践课程是古典园林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本专业学生对园林文化的理解和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教学效果受限于时间、成本及效率等,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古典园林实践课程提供了感知与体验、分析与评测等学习与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州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实践
收藏 引用
建筑与文化》2024年 第1期 237-239页
作者:付晓渝 肖湘东 王婧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风景园林教育为风景园林设计相关行业输送高质量人才,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关乎学生的能力提升与设计行业的水平。文章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分析总结现阶段院校硕士研究教育现状,得出其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特色教育三个方面目前存在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筑社会凝聚作用的理论源流与当代实践
收藏 引用
《城市建筑2024年 第5期21卷 154-157,163页
作者:郑兴 孙磊磊 潘福林 李诗吟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思想与形态总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发展而革新,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承载体,建筑直接或间接地起到社会凝聚的作用。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历史社会形态下的建筑典例,深入挖掘“社会凝聚器”相关理念和实践经验,理清建筑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