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苏州市吴江教研室"
48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视图:
排序: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问题、原则与实施策略
收藏 引用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2023年 第5期 11-17页
作者:张小红 袁辉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学生的词汇量直接影响着其听、说、读、看、写技能的发展。目前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教学目标指向模糊,教学评价形式单一,教学时机选择、训练形式机械化等现象,需要遵循学习过程情境化、知识构建结构化、评价方式多元化三个原则进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语言学习的任务设计与教学策略——“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教学建议
收藏 引用
《语文建设》2021年 第19期 4-8页
作者:沈建忠 徐飞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省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理解"的教学设计应围绕"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设置语言情境,设计具体任务。语言学习任务设计的原则有: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语感与语理协同发展,集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故乡》深度教学的路径安排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年 第23期 64-66页
作者:沈建忠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苏州215200 
鲁迅的《故乡》,有着丰富的主题意蕴及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发了众多师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本文聚焦三个维度,深度学习《故乡》。一、有效设计问题链条关注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思维链的建构,已成为语文深度学习的重要目标。教师要始终把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设计的“起承转合”——以“解密‘联氨’”为例
收藏 引用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7年 第5期34卷 3-5页
作者:马静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是对知识进行巩固、强化、整合和提高的阶段,是学生高考成败的关键阶段。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教案设计应该遵循"起承转合"的规律,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二三六”模式让高中生物走向教育生态
收藏 引用
《名师在线》2018年 第21期 33-34页
作者:李伟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研室 
高中生物'二三六'教学模式,从'学会''会学'这两个基本点出发,将课堂教学的45分钟分为三个阶段,把高中生物的教与学活动以学生自学、评价小结、学生展示、训练提升、检测反馈、预习指导六个环节进行设计与安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间传说课程价值探微——以《牛郎织女》为例
收藏 引用
《新教育(海南)》2015年 第1期 45-46页
作者:余家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源自民众口头创作的民间传说,以其奇特的幻想和虚构与丰厚的社会文化价值、审美艺术价值、语言交际价值,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民间传说编人语文教材,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学的"前活动"中,教师对民间传说的解读,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化解高中政治选修课程困境的策略选择——以“美国的利益集团”一课为例
收藏 引用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9年 第10期 23-25页
作者:沈青青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高中政治选修课程作为一门课程设计的初衷理想高远,但是教学的现实却不容乐观.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我们从学生立场出发,多路径研究阅读,将教材立体具象处理;多样化任务驱动,让学生深度参与学习;侧重问题解决,让意义学习真实发生;丰富专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隔海相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评析
收藏 引用
《江苏教育研究(实践)(B版)》2015年 第10期 10-12页
作者:沈丽萍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215200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实践体验"教学方式的特点,即根据小学品德学科特点,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活动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触动,从而外化为行动。在教学中实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质兼美 情理相融——《灰椋鸟》解读
收藏 引用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4年 第2期 75-76页
作者:余家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如果从题目来看,《灰椋鸟》应该是一篇状物类文章.而事实上它是一篇叙事写景类散文。文章描写了“我”和同伴去林场观察灰椋鸟归林、闹林的一次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林场工人植树造林.为鸟儿创造幸福的家园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例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三要素”
收藏 引用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5年 第2期25卷 21-23页
作者:马静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1问题的提出在平时的调研听课中,经常会见到一些失败的实验设计,如实验活动和教学目标不符、师生实验活动无序、实验操作过于繁琐冲淡了教学主题等情况。究其原因,是设计者未能很好地解决“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么做”3个问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