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以初中化学教学中遇到的实验案例为切入点,从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简约性原则出发,指出一些实验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切实有效的实验设计方案,去除纸上谈兵的伪实验设计,切实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以模拟侯德榜制纯碱为主线,复习几种常见的盐,在真实情境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深度思维被激发和唤醒,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顿悟创新。
摘要:当今有的语文阅读教学显得有些急躁,只注重课堂容量,忽视了学生慢慢品味的感悟。在语文课堂上把节奏放慢,进行慢阅读教学,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激活学生真实感悟,鼓励学生创意解读,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让阅读教学真实发生。
摘要:从一杯水引入,建构实物模型,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化学式计算教学,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分析、想象、类比,实现自我突破,用计算数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对湿度传感器的应用,将计算、实验、数据、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深度融合.
摘要:利用低成本、低损耗的简单材料,设计、制作可变焦的水透镜;使用该教具能够直观形象地演示晶状体凸度的连续调节,加深对人眼成像原理以及近视、远视的理解,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具有一定意义.
摘要:《我的母亲》被选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至爱亲情”主题单元,入选教材时编者对文章做了很多删节。但删节毕竟不是改写,学生预习时便读出了阅读困惑。本文以《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如何从学生的阅读困惑出发,引领学生走过通幽曲径,进入文本深处探析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
摘要:一、基于学生阅读困惑设计教学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目中有人'我理解为及时把握学情,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起点及对文本的掌握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基于此,我认为教师在授课前应引导学生充分浸润文本,在学生自主与文本初步对话后,立足学生的阅读困惑设计教学。由此,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是积极而有意义的,阅读体验才能步步深入。预习课文时,学生的阅读困惑主要集中在:1.
摘要:在初中实验教学中,引进传感仪,从数字化实验的创新设计、实践、反思等方面阐释,带领学生从定性向定量,从表象到本质,从质疑到探究,思考分析实验,实现微观世界的可视化、可量化。
摘要:微粒观是化学的基本观念,也是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重要环节,“微粒观”应贯穿化学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学生学完九年级化学内容后,以“溶液专题复习”教学为例,将微粒观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借助数字化实验进行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突破学生认知难点,建构微粒观的系统认知。
摘要:以自制苏打气泡水为情境任务,进行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通过任务驱动、实验探究,诊断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转化、气体的制备与用途、溶解度和溶液配制、金属的性质、化学材料的应用和垃圾的分类回收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碎片化课时主义的教学走向结构化单元整体的教学,帮助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并重,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逻辑,通过证据推理与模型建构的过程,实现知识从结构化走向系统化、素养化。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