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荷兰特温特大学"
1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19世纪与20世纪末的反技术先锋设计--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和荷兰后现代主义(1)
收藏 引用
《装饰》2009年 第8期 50-59页
作者:J.W.德鲁克 马乔林.凡.维尔森 滕晓铂荷兰特温特大学 <装饰>杂志 
亨利·科尔与大博览会只要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认为自己手下某项工作的进程不那么令人满意,我想她肯定会果断地说:“我们需要点动力了。找科尔吧!”(图1)亨利·科尔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推动者,而且家喻户晓,《笨拙》杂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绿色之根:设计何时、为何转向绿色(3)
收藏 引用
《装饰》2010年 第9期 48-53页
作者:J.W.德鲁克 阿瑟.奥.埃格尔 马乔林.凡.维尔森 李丹荷兰特温特大学 
七、20世纪下半叶后半期绿色意识的增强事实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开始广泛接受绿色设计背后的思想以及因此产生的绿色运动的非激进化。然而,这种新的思维模式却花了很长时间才得以在社会中立足生根。有一件事情足以证明这些新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回)望未来
收藏 引用
《装饰》2012年 第9期 43-51页
作者:亚瑟·欧·埃格尔 汪芸(编译)荷兰特温特大学 
简介1998年,我为荷兰杂志《产品设计》撰文预测1998至2008年的趋势。13年后——2011年——有人想起那篇文章,问我:"你在1998年的预测实现了吗?"我几乎忘了这篇文章,翻查之后却意外地发现它们全都实现了。继而,《产品设计》杂志为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荷城际列车交通系统移动App产品的差异化研究
收藏 引用
《装饰》2016年 第3期 90-91页
作者:薛磊 易晓 周立佳 J.W.德鲁克北京交通大学 荷兰特温特大学 
公共交通系统作为大众出行的服务载体,正在跨时代的高速发展之中。在当今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全方位整合公共交通系统与移动网络数据是交通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提升用户体验为导向,通过分析中国和荷兰城际列车交通系统相关A p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设计师在设计史上的荣耀回归:大卫·瑞兹曼的《现代设计史(第2版)》
收藏 引用
《装饰》2013年 第4期 41-43页
作者:J.W.德鲁克 安宝江荷兰特温特大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在一次授课中,我向学生们展示了艺术史:学者们都知道的理查德·汉密尔顿标题为“究竟是什么让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迷人?”的波普拼贴画(图1),要求学生判断一件真正艺术品的标准。所有的听众都认为那将一定是一件巨大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郭梁乐:华裔荷兰设计大师
收藏 引用
《装饰》2014年 第12期 52-61页
作者:J.W.德鲁克 李骐芳荷兰特温特大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一、介绍近年来,我很乐于和学习荷兰设计的中国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总有两件事引人注意[2]:首先,一般来说,中国学生对荷兰设计知之甚详,这实在令人吃惊。事实上,中国学生对荷兰设计的了解程度普遍比荷兰学生对中国设计的了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为老年人做产品设计:综合考量成长期、年龄效应以及当下的影响
收藏 引用
《装饰》2013年 第11期 54-63页
作者:亚瑟.O.艾格 哈伯.穆勒霍夫 汪芸荷兰特温特大学 荷兰恩特市D'Adrea & Evers设计局 
西方国家的人口在走向老龄化。本世纪下半叶,在那里约三分之一的人群将达到或超过55岁。他们中的许多人将会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并拥有大量财富可供支出。这使得他们有别于他人,成为产品设计师眼中一个有趣的目标群体。目前,老年人通常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构造字体--关于西方的字体排版设计
收藏 引用
《装饰》2011年 第9期 54-59页
作者:尼科·斯佩尔布林克 亚瑟·欧·埃格尔 李云(翻译)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大学 荷兰特温特大学 不详 
引言交谈、推特(twitter)和短信:我们的交流无处不在。本文想谈谈如今的变化,更好地来理解易读性,这不无意义。现在,既定成规已显得冗余了,全新的、但也常常是非正式的交流活动随之兴起。在手写日渐式微的境况下,纸面文字遭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伦理VS.审美:基于功能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视角的设计批评(1)
收藏 引用
《装饰》2012年 第2期 52-59页
作者:J.W.德鲁克 滕晓铂荷兰特温特大学 <装饰>杂志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理论教研室 
本文分析了"好"设计和"坏"设计在功能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不同定义。首先,笔者尝试论证了功能主义这个主导了20世纪的设计范式,它深深植根于人文现代主义的世界观之中。人文现代主义世界观是20世纪的伪宗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道德调节
收藏 引用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 第3期34卷 1-7页
作者:维贝克 闫宏秀荷兰特温特大学哲学系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上海200240 
在对各种技术道德研究路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对技术是否可以作为道德行动者的审视,并从道德调节入手,以对构成道德能动性的两个必要条件——意向性和自由——的非人文主义分析为基础,重新思考伦理学中物的地位,借助于阐述物在道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