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掌握坦克动力舱内空气流动与传热状况,是合理设计其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和冷却系统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环节。进行空气流动与传热研究对促进坦克动力舱设计研制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国内外坦克动力舱空气流动与传热研究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以及数值模拟的困难进行了综述。
摘要:为回收车辆悬挂振动能量,解决减振及馈能之间的矛盾,提高悬挂系统可靠性,以某型军用轮式越野车辆为基础,设计了一款旋转电机与磁流变减振器(MRD)并联的复合式电磁作动器。以齿轮齿条作为运动转换装置,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MOGA)对MRD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电机、减速机进行了参数计算和选型。加工试制了原理样机,分别对该复合式电磁作动器基础阻力、主动出力特性、馈能特性及MRD示功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式电磁作动器可实现最大主动出力1 930N,悬挂相对运动速度0.52m/s条件下馈能电压可达43V,而MRD部分2A电流下最大阻尼力为1100N,可调倍数接近6,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适用于车辆工程领域。
摘要:提出了基于随机方向法与车辆原地起步加速过程模拟的变速箱挡比优化模型,该模型以变速箱各挡传动比为优化对象,以车辆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累积燃油消耗量为目标函数。车辆原地起步加速过程模拟以发动机瞬态工作过程计算为基础。对以涡轮增压柴油机为动力装置、采用闭锁式液力传动的某型装甲履带车辆的变速箱挡比进行了试优化,证明该方法能够为设计及改进车辆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提供参考。
摘要:为解决两栖车辆任意倾斜状态下浮心计算的难题,基于SolidWorks对两栖车辆进行三维建模,建立了惯性和非惯性2个坐标系描述浮心和倾斜状态;研究了横倾角、纵倾角与坐标变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SolidWorks的API函数,采用向量运算确定了求解浮心位置的二分法及其迭代区间和车辆的入水部分。对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形成了任意倾斜状态下浮心求解程序,进一步将本程序运用于浮态计算。与传统方法相比,其计算速度快、结果精确,且不必对车辆外形进行简化。这为浮态设计和稳性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摘要:信息化陆战场上,多个传感平台(装备)综合集成为多传感器系统以实施信息收集与融合,故需要对其可靠性模型问题进行探讨。采用将战术任务转化为技术体系结构的方法,从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和功能关系出发,提出了多传感器系统的作战体系结构和功能体系结构,并在故障描述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可靠性框图与可靠性数学模型。对多传感器系统进行的可靠性预计与分配,表明该可靠性模型可以应用于可靠性研究、分析和设计中。
摘要:随着履带车辆传动系统结构、功能的日趋复杂和新技术的不断融入,对履带车辆转向控制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转向运动的特点和内侧履带制动力作用的机理出发,分析履带车辆内侧履带为制动力情况下的非精确转向与其内侧履带制动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履带车辆转向动态仿真模型和转向轨迹计算模型,并对内侧履带在不同制动力作用下车辆的动态转向过程和转向轨迹进行仿真分析,其结果对履带车辆转向系统及其控制规律的研究与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设计出一种盘形缝隙式双筒磁流变液减振器(MRD)的结构并描述了其工作原理。对联合研制的盘形缝隙式双筒MRD的阻尼力随电流、位移、缝隙高度和频率等参数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盘形缝隙式双筒MRD的阻尼力随着控制电流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加;峰值阻尼力可调系数和耗功能力可调系数均随频率增大呈非线性减小,相反却随缝隙高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加。通过分析该型MRD的阻尼特性,为其在装甲车悬挂系统半主动控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摘要:分析了装备采购费用控制的信息非对称性问题,构造了装备采购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设计激励机制角度分别建立了军方与供应商的效用函数,推导出了费用控制模型。探讨了存在道德风险情况下,军方如何激励供应商主动降低装备采购费用的问题。军方期望效用最大的两个决策变量,可通过对模型的优化来确定。给出了仿真算例。
摘要:基于等效静态载荷法,将非线性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与线性结构静态优化相结合,提出一种动态载荷下部件结构动态优化方法。推导了不同动态响应下等效静态载荷计算公式,给出了结构动态优化流程。分别采用传统的静态优化方法和本文的动态优化方法对曲轴连杆机构进行优化设计,对比结果表明:动态优化优于静态优化,为动力学系统中典型承载零部件的结构优化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
摘要:两栖装甲车辆乘员可靠性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而环境因素是外部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进行了两栖装甲车辆乘员可靠性环境因素影响分析,并结合人的行为模式,通过对装甲车辆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进行了验证。得出的结论对于部队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