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118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视图:
排序:
插画家戴敦邦眼中的《红楼梦》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15年 第4期 255-275页
作者:唐艺梦 薛傲霜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斯洛伐克81364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610031 
插画家戴敦邦曾为《红楼梦》绘制三个不同版本的插图,这三个版本插图分别配置于1978年首次出版的杨宪益和戴乃迭英译版《红楼梦》、《〈红楼梦〉人物百图》、《戴敦邦新绘〈红楼梦〉》。除第一本书中的插图受到出版社的限制外,其他两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冯宪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批判性借鉴
收藏 引用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2期39卷 108-113页
作者:侯斌英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20世纪80年代,冯宪光率先在国内展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系统研究,他努力全面准确地述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与中国新时期文艺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批判地借鉴其优秀成果。他从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体论形态角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语言的象外之意——诗学象似性的理论
收藏 引用
《语文建设》2016年 第1Z期 79-80页
作者:邓颜蕙 程凯文成都工业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包含着众多美学特征。而诗学象似性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文本美学特质。情感、意义、形式、审美效果是文学文本中较为相似的一些因素。它将文本中的这些因素进行融合,通过符号化的标新方式将作者与读者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型大学英语教学语料库建设研究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10期32卷 180-183页
作者:杨安文西南交通大学外语培训中心 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系 
在国内外语料库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现状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设计理念和建库原则,创建专门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专用语料库,并从语料的采集与分类、语料的标注以及检索平台的构建等方面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语料库的建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解析英美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以《泰坦尼克号》中的配角为例
收藏 引用
《电影评介》2015年 第23期 52-54页
作者:邓颜蕙 程凯文成都工业学院外语系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还记得曲终人散复而归来直至船沉人亡的音乐艺术家们吗?还记得本已获救却为爱弃生而宁愿与丈夫卧榻面对死亡的施特劳斯夫人吗?还记得那位暴发户出身却不乏爱心的女贵族吗?从单纯的影视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这几个角色的故事似乎很单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红楼梦》译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11年 第6期 1-12页
作者:李虹 刘波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29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610015 
2011年10月14日至10月15日,“《红楼梦》译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和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出席会议的海内外专家共40余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张大千的艺术人生与日本
收藏 引用
《华西语文学刊》2016年 第1期 113-118,224页
作者:徐臻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将张大千的艺术人生置于近现代中日关系的历史平台加以观照,整合中日两国的文献资料,梳理日本对张大千艺术人生轨迹的影响。讨论张大千在日本京都的留学身份问题以及留学生活;结合近代日本美术界新动向,探讨日本传统艺术'浮世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东方女神的再生——析郭沫若对歌德“永恒之女性”的艺术嫁接与超越
收藏 引用
《华西语文学刊》2011年 第1期 109-114+269-27页
作者:华少庠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通过将歌德《浮士德》中'永恒之女性'的艺术形象与中国传统女神形象相嫁接,郭沫若在《女神之再生》的诗篇中创造了新的东方女神形象,并通过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再生的东方女神的艺术形象,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女神形象的超越,同时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英文公益广告中的言语行为分析
收藏 引用
《青春岁月》2017年 第5期 54-55页
作者:张容国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公益广告有别于以宣传产品、获得利润为目的的商业广告,其目的是普及一些正确知识、宣传一些社会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等。该文以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结合具体英文公益广告实例,简要分析英文公益广告中的言语行为如何巧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谶纬叙事、末世美学与盟约意识——圣经文学与红楼艺术的暗合与差异
收藏 引用
《华西语文学刊》2016年 第1期 43-50,224页
作者:王俊棋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圣经》不仅是宗教经典,也是有世界性影响的伟大文学作品,《红楼梦》则是跻身世界文学之林的中国艺术经典代表,这两部经典中却有着诸多暗合的共性:《圣经》虽非一时一地所编著,但从宏观上看却有强烈的先知意识和谶纬结构,强调末世来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