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在23例成人新鲜标本和20,例儿童固定标本上,对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的解剖特点与胸肩峰动脉、胸廓内动脉的穿支吻合情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可以跨轴型皮瓣供区设计一个新的、较各个轴型皮瓣大的皮瓣,并对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的手术设计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向临床医生提出了建议。颈横动脉一般起自甲状颈干,从起点到斜方肌前缘称为颈横动脉颈段。颈横动脉颈段在胸锁关节旁开6.0cm(儿童3.0cm),锁骨上2.0cm(儿童2.0cm)恒定发出一外径为1.1mm(儿童0.9mm)的直接皮肤动脉,向外、向下行走进入锁骨上、下区皮肤,并与胸肩峰动脉皮支、胸廓内动脉的第2、3穿支有丰富的吻合。此皮瓣的回流静脉有颈横静脉、颈前静脉、颈外静脉。尤其后两者恒定且外径大,在2.5~3.0mm间。皮瓣的感觉神经有颈横神经和锁骨上神经的分支。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的设计:后界:斜方肌前缘到肩峰水平;外侧界:自肩峰并沿腋前线向下设计;内侧界:胸骨中线:下界:第2肋间甚至乳头上方水平,皮瓣最大面积18×20cm。蒂部在胸锁乳突肌外缘及锁骨中点上1.8cm(儿童1.5cm)处。可带皮肤蒂、皮下蒂旋转,也可作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
摘要:目的:通过使用CT三维测量髋臼发育情况及髋臼对股骨头覆盖率对比性观察,整体反映髋臼发育情况。方法:①观察对象:选择2003-06/2005-04对41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55个髋关节。其中男12例,女29例;年龄18个月~6岁。患髋右侧23例,左侧32例,其中双侧12例。健康侧27髋。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所有患儿使用PQ6000型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数据进行骨组织三维重建。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显示三维的髋臼发育情况,并量化表示髋臼的缺损情况。③实验评估:计算不同截面正常侧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假设符合正态分布)的均数、标准差、分布范围及95%可信区间。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骨骼形态学变化。分别在术前、术后测量患者患侧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前倾角,测量值均分别与正常值进行对比。结果:患侧55个髋,健康侧27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前术后骨骼形态学变化:术前55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程度为,参照T"nnis分类方法,Ⅰ度5髋(9.1%),Ⅱ度11髋(20%),Ⅲ度32髋(58.2%),Ⅳ度7髋(12.7%)。术后患者均表现髋臼α角均>90°,头臼呈同心圆对位,Shenton线连续,股骨头较术前明显发育,原先未出现头骺的患者,出现头骺,但较正常仍偏小;髋臼口呈类圆形,髋臼边缘欠光滑,髋臼整体呈一定程度前倾。②术前术后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前倾角变化对比:术后患者的髋臼指数和前倾角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患者的中心边缘角大于正常对照组[(33.4±2.6)°(29.1±2.0)°,P<0.01],术后患者的髋臼指数和前倾角测量值均小于术前(P<0.01)。结论:介绍了一种对髋臼形态测量的新方法,它能够全面反映髋臼的发育情况,不但增加了对中心边缘髋臼病理改变的认识程度,还为手术提供了精确的可信度较高的矫形设计方案。
摘要:目的:通过使用三维CT测量中心边缘角,定量化整体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程度,为进一步实施功能矫正提供了精确、可信度较高的矫形设计依据。方法:利用三维CT对2003-06/11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34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进行患侧术后与健侧中心边缘角的数据对比。男11例,女23例;年龄25~48个月,平均35个月;右侧14例,左侧20例。以三维CT确定股骨头中心点,以股骨头中心点垂线为轴线,旋转骨盆从0°(前侧髋臼缘)至90°(外侧髋臼缘)至180°(后侧髋臼缘),遂取到不同角度的相应截面。中心边缘角随髋臼缘每旋转10°测量1次。以中心边缘角为y轴,旋转角度为x轴,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三维显示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并量化表示。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34例进入3个月后随访,2例进入6个月及1年随访。0°~180°中心边缘角可直接反映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外侧方中心边缘角均值为27°,95%可信区间为26.2°~27.9°。患者自身及患者间的误差变化分别为0.24°~4.53°和0.36°~5.58°。结论:三维CT测量中心边缘角,可全面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矫形效果,操作方法简便,并具有定量化的优点。
摘要:目的:研究国产与进口地塞米松棕榈酸酯注射液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及其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标准二阶段交叉设计自身对照试验方法,将2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交叉单剂量静脉注射1mL(4mg)地塞米松棕榈酸酯注射液国产制剂(受试制剂)与进口制剂(参比制剂)后取血样,以液-质联用(LC-MS)法测定给药后0~24h间血浆中地塞米松棕榈酸酯及其代谢物地塞米松的浓度,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血浆中地塞米松棕榈酸酯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max(0.12±0.04)、(0.14±0.06)h,cmax(528.59±80.50)、(577.13±96.11)ng·mL-1,t1/2(1.20±0.17)、(1.29±0.25)h,AUC0~8h(845.09±141.99)、(868.86±160.99)ng·h·mL-1;地塞米松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1.65±0.40)、(1.55±0.43)h,cmax(36.87±7.74)、(35.70±6.27)ng·mL-1,t1/2(4.97±1.34)、(5.22±1.28)h,AUC0~24h(247.40±59.78)、(228.62±59.59n)ng·h·mL-1。结论:国产与进口2种地塞米松棕榈酸酯注射液具有人体生物等效性。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硫酸氨基葡萄糖浓度的方法,并考察其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电喷雾检测(LC-MS/MS)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ODS,流动相为甲醇-0.2%醋酸铵-0.1%甲酸缓冲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模式下以选择反应监测(SRM)方式进行监测。以DAS2.0软件进行房室模型拟合,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在选定的色谱及质谱条件下,硫酸氨基葡萄糖与内标及血浆杂质分离良好,氨基葡萄糖增量浓度在8.27~165、165~***-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回收率为103.8%~113.7%,日内和日间RSD均<20%。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低、中、高剂量(500、1000、1500mg)复方硫酸氨基葡萄糖分散片后的药-时曲线符合非房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为(1.2±0.4)、(1.3±0.4)、(1.4±0.9)h,tma(x2.6±1.4)、(2.7±0.9)、(1.9±0.8)h,cma(x417±193)、(795±281)、(925±282)***-1,AUC0~1(01416±201)、(3366±1020)、(4033±1282)***-1,MRT0~1(03.2±0.7)、(3.6±0.2)、(3.3±0.6)h;多剂量口服低剂量(每次500mg,tid)复方硫酸氨基葡萄糖分散片达到稳态后,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ssma(x294±75.6)***-1,cssmi(n59.4±55.7)***-1,tma(x1.9±1.1)h,t1/(21.4±0.8)h,AUC0~1(01015±243)***-1,AUCs(s1000±244)***-1,cssa(v125±30.6)***-1,MRT0~1(02.7±0.3)。结论:本方法适用于复方硫酸氨基葡萄糖分散片人体内药动学研究。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本品后,氨基葡萄糖的吸收程度(AUC0~t和cmax)与剂量在试验设计的剂量范围内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连续口服本品后,在体内基本无积蓄现象。
摘要:背景: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地塞米松等骨诱导剂的作用下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同时骨形成蛋白2在骨修复过程中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和基质分泌,在体内外均可诱导骨形成,以上二者联合应用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目的:分析体外经地塞米松诱导是否能增强骨形成蛋白2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成骨转化能力。设计:随机化配对设计。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材料:实验于2004-02/2004-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完成。选用2月龄新西兰白兔20只,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军动管字第2005C00117号)。室温、常湿,正常喂食。双侧取材,左侧肢体来源骨髓间质干细胞为地塞米松诱导组,右侧为对照组(未经诱导)。方法:将地塞米松诱导组和对照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别转导含有人骨形成蛋白2基因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Ad-BMP-2后,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中骨形成蛋白2的表达情况。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生长情况,并应用碱性磷酸酶检测试剂盒及骨钙素放免试剂盒测定Ad-BMP-2转导5d后两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主要观察指标:①骨髓间质干细胞中骨形成蛋白2的表达情况。②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③骨髓间质干细胞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结果:①转导后骨形成蛋白2基因在地塞米松诱导组和对照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中均有表达。②骨髓间质干细胞经地塞米松成骨诱导后形态较不规则,呈三角形、多角形改变,较基础培养基培养细胞生长缓慢。基因转导后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③转基因5d后,地塞米松诱导组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134.36±8.84,104.02±7.83)nkat/L(t=3.3506,P<0.01,n=20)];地塞米松诱导组骨髓间质干细胞骨钙素分泌量高于对照组[(14.68±0.73,6.52±1.21)μg/L(t=3.5682,P<0.01,n=20)]。结论:转基因前的地塞米松诱导能够促进骨形成蛋白2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转化。
摘要:目的研究2种盐酸舍曲林制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双周期随机交叉设计试验,2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口服盐酸舍曲林口服液(受试制剂)或盐酸舍曲林片(参比制剂)50mg,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t1/2分别为(27.3±5.2)、(26.3±3.0)h,Cmax分别为(9.56±2.49)、(9.43±2.91)μg·L-1,tmax分别为(5.18±1.47)、(6.00±1.07)h,AUC0~108分别为(329±112)、(297±111)μg.h·L-1,AUC0~∞分别为(354±127)、(316±122)μg.h.L-1。经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主要药动学参数无差异,但tmax存在差异;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5.5±26.7)%。结论2种盐酸舍曲林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摘要:背景:银杏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和抗血小板激活因子的药理作用,并且可以减轻多种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能否减轻2型糖尿病大鼠接受的移植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和麻醉科。材料:选用SD雄性大鼠128只,3~6月龄,体质量250~320g。银杏叶提取物(德国威玛舒培大药厂,5mL/支,含有银杏提取物17.5mg,其中银杏黄酮苷4.2mg,生产批号:1511102)。方法:实验于2001-09/2004-04在胃肠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取80只大鼠自阴茎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65mg/kg,其中60只空腹血糖持续2周超过17.4mmol/L者视为2型糖尿病大鼠。其余48只正常大鼠为供体。②将60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2组:缺血再灌注组和银杏叶提取物组,每组30只。2组均行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组于获取供胰前以4℃肝素冰平衡盐液(1.5×105U/L)灌洗20min;银杏叶提取物组于移植前1d及术前30min经静脉分别予受体注射银杏叶提取物1.5mL/kg,缺血再灌注组经静脉注射同等容积生理盐水。供胰均置入4℃肝素冰平衡盐液(1.5×105U/L)中保存,各组控制冷缺血时间为180min,热缺血时间为15min。③两组移植前2d,移植后3和7d随机各处死6只大鼠,取血查空腹血糖,并按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相应试剂盒说明检测血淀粉酶活性;同时取胰腺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6只大鼠用于观测各种代谢指标。其余6只大鼠用来观察大鼠移植术后1个月内存活率。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受体大鼠移植胰腺前后空腹血糖水平、代谢指标、血淀粉酶活性变化。②两组受体大鼠移植术后3和7d移植胰腺的病理形态。结果:受体大鼠60只均完成血糖、饮水量、进食量、排尿量、血淀粉酶测定。①银杏叶提取物组移植术后1个月内存活率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83%,33%,P<0.01)。②缺血再灌注组和银杏叶提取物组大鼠移植术后3和7d空腹血糖、饮水量、进食量、排尿量均明显较移植前2d下降(P<0.05~0.01),银杏叶提取物组大鼠移植术后3和7d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0.01)。③缺血再灌注组和银杏叶提取物组大鼠移植后3d血淀粉酶活性较移植前明显升高(P<0.01,0.05);缺血再灌注组移植后7d血淀粉酶活性仍明显高于移植前2d(P<0.01),银杏叶提取物组已基本恢复正常;移植后3和7d银杏叶提取物组血淀粉酶活性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④病理观察结果显示,胰腺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组胰腺的损伤程度大于银杏叶提取物组。结论: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可增加大鼠胰腺移植的存活率,降低血淀粉酶活性,改善代谢,减轻了胰腺的再灌注损伤程度,对大鼠的胰腺移植具有保护作用。
摘要:背景:单纯胰腺移植主要适用于病程尚未发展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建立稳定的大鼠单纯胰腺移植动物模型对移植后免疫耐受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非常重要。目的:建立大鼠胰肠引流式单纯胰腺移植的动物模型。设计:分组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材料:90只SD雄性大鼠(250~320g)。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自阴茎静脉注射脲链霉素65mg/kg,空腹血糖持续2周超过19.4mmol/L为模型成功,58只大鼠静脉注射脲链霉素后,共有22只成功。大鼠分为2组: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22只糖尿病大鼠予单纯胰腺移植,22只正常大鼠为供体。方法:实验于1999-01/2004-07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进行。单纯胰腺移植组血管吻合采用供胰腺腹主动脉绊(含腹腔动脉及脾动脉)及门静脉绊(含脾静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及左肾静脉分别行端侧和端端吻合(袖套式);胰腺断端与小肠行Roux-y式吻合。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前2d和术后1,3,7,14,30d监测受体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和空腹血糖,并分析失败原因。结果:模型组大鼠22只,正常大鼠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静脉注射脲链霉素后有22只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糖尿病症状,体质量、饮食量、饮水量及空腹血糖均较正常大鼠增加。②供体平均手术时间为(32.2±12.7)min,受体平均手术时间为(63.4±15.9)min,移植物均无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为(48.6±18.3)min。除11例于1个月内死亡或胰腺失去功能外,均成活1个月以上。术后并发症主要为继发性胰腺炎和胰漏(7例,31.8%)。成功的单纯胰腺移植后受体第1天血糖即下降(P<0.01),第3天基本达到正常水平;饮水量、进食量、尿量均减少(P<0.01),第14天后基本稳定。结论:该试验方法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动物模型,成功的单纯胰腺移植均可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大鼠内分泌功能。
摘要: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表达神经元表面标志物,提示其具有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潜能。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在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拟进一步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治疗脑梗死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观察,于2004-12/2007-10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16周龄雄性SD大鼠6只,1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只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方法:取第2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48h行BrdU标记。脑梗死大鼠经尾静脉注射1mL细胞悬液,约含有3×106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在脑内的存活情况及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细胞移植后28d,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脑梗死灶(海马)边缘聚集大量BrdU阳性细胞,而健侧脑组织中BrdU阳性细胞数量相对较少。脑梗死灶边缘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移植入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体内后,可存活、移行至脑梗死灶周围,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