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背景:世界卫生组织将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中轴骨(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但其缺点是仅仅提供了面积骨密度,而不是体积骨密度,因此现有的骨密度检查结果评价实际的骨矿含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的:尝试用体质量指数对面积骨密度进行校正,生成骨密度系数,同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通过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预测人体骨矿含量。设计、时间及地点:前瞻性试验,于2004-10/2008-06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完成。对象:选择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接受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查者20名,均为汉族,未接受过肢体截肢、骨骼移植、人工关节置换、骨折内固定等影响骨矿含量的相关手术。方法:检测受检者腰部、髋部骨密度以及全身骨矿含量。测量受检者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经体质量指数校正后的骨密度称为骨密度系数,其计算公式为:骨密度系数=骨密度/体质量指数×10。由体质量校正后的骨矿含量称为骨矿含量系数,其计算公式为:骨矿含量系数=骨矿含量/体质量×10。主要观察指标:测量腰椎、髋部骨密度及全身骨矿含量,以全身骨矿含量为应变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全身骨矿含量与腰椎、髋部骨密度之间具有相关性(P=0.000);骨密度经过体质量指数校正,全身骨矿含量经体质量校正之后,其相关性更加显著(P=0.000)。校正后可以得出人体骨矿含量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骨矿含量=(0.065+0.415×G1+0.270×G2)×T/10,式中骨矿含量表示全身骨矿含量,G1表示右髋部骨密度的校正值,G2表示腰椎骨密度的校正值,T表示体质量。使用校正后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测骨矿含量,其结果与骨矿含量的实际值基本吻合。结论:利用腰椎和髋部骨密度能预测全身骨矿含量,骨密度系数有望成为评价骨密度的新指标。
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TNF-α拮抗剂临床试验注册现状。方法: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临床试验登记注册网站上检索2016年8月2日前登记的TNF-α拮抗剂临床试验项目,使用SPSS17.0软件对研究项目数据作统计分析。结果:全球共开展306项TNF临床试验,中国19项,数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主要的研究疾病为骨关节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血液肿瘤等。TNF-α拮抗剂临床试验以干预性研究为主,其中,干预性研究241项,Ⅱ、Ⅱ/Ⅲ、Ⅲ、Ⅳ期分别有56、7、55、60项,共178项,占73.9%,主要目的为上市后实际应用过程中进一步验证和评价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论:TNF-α拮抗剂品种繁多,临床适应症广泛,临床注册试验的设计多样且发展成熟、迅速。
摘要:背景:近年研究证实嗅鞘细胞具有支持和促进多种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的作用,与其分泌的神经营养活性物质相关,如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神经营养活性物质在维持神经元存活、生长以及损伤后修复与再生方面的作用值得关注。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是否在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的神经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6-01/2007-03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SD大鼠30只用于嗅鞘细胞培养,出生24h内的SD乳鼠60只用于脑海马神经元培养。方法:采用差速贴壁法纯化大鼠嗅鞘细胞,添加Forskolin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培养至10d,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按1×109L-1密度接种,待细胞贴壁后加入含B27的Neurobasal培养基,48h后收集上清液。待所有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收集完毕后,将其混合,低温离心后收集浓缩的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80℃保存备用。取体外分离培养的乳鼠脑海马神经元,设立正常组、谷氨酸损伤模型组、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组、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组。主要观察指标:海马神经元活性,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浓度,神经元凋亡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其余3组神经元活性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与谷氨酸损伤模型组比较,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组、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组神经元活性均明显增高(P<0.01或0.05),且前者升高幅度大于后者(F=5.85,P<0.05)。与正常组比较,其余3组乳酸脱氢酶浓度及神经元凋亡率均明显增高(P<0.05或0.01);与谷氨酸损伤模型组比较,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组、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组乳酸脱氢酶浓度及神经元凋亡率均明显下降(P<0.01或0.05),且前者下降幅度大于后者(F=5.04,F=5.16,P<0.05)。结论: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可提高损伤海马神经元活性,抑制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释放和神经元凋亡;消除神经生长因子后,以上保护作用减弱,提示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中存在多种营养物质共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尤以神经生长因子为重。
摘要:背景:脂肪细胞因子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尚未明确;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早中期具有良好的疗效,那么针刺对脂肪细胞因子是否也有影响呢?目的:验证脂肪细胞因子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以及针刺对2型糖尿病机体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8/2007-01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刚断乳的SD雄性大鼠100只,平均体质量50g左右,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20只,高脂饲料组80只,高脂饲料组大鼠体质量高于普通饲料组平均体质量20%为食源性肥胖大鼠。方法:给40只食源性肥胖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霉素,成功造成2型糖尿病模型27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针刺后三里、内庭和胰俞,1次/d)及优降糖组[格列本脲片1.6mg/kg给药,1次/d],每组各9只,处理4周,与随机抽取的9只正常饲料大鼠做对照。主要观察指标:以快速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放免法检测空腹胰岛素、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抵抗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质量浓度。结果:模型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和抵抗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无明显关系,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针刺和优降糖均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针刺作用优于优降糖。
摘要:背景:压力负荷可以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进而导致左室重构,卡托普利对这种重构具有逆转作用。目的:观察卡托普利逆转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左室重构的作用及其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河北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材料:试验于1998-01/12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室完成。选取Wistar雄性大鼠153只,共做5次试验,只有第4次试验是选择9只大鼠,其余试验均为36只大鼠。方法:将每次试验所选取的36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鹿角方组3组。模型组造模4周后,双蒸水灌胃15mL/kg,1次/d,连续4周。假手术组只分离腹主动脉,不用银夹狭窄,4周后,同模型组。卡托普利组造模4周后,以卡托普利100mg/kg,1次/d,用双蒸水15mL/kg稀释后灌胃,连续4周。主要观察指标:卡托普利对大鼠左室质量指数、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血浆心钠素和血清醛固酮含量的影响。结果:153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在检测Ⅰ型胶原积分吸光度试验中假手术组死亡和卡托普利组各3只,模型组死亡1只,最终纳入29只大鼠。在检测Ⅲ型胶原积分吸光度试验中,假手术组死亡3只,模型组死亡4只,卡托普利组死亡2只,最终纳入27只大鼠。均因动物手术损伤而脱失。①左室质量指数比较:假手术组和卡托普利组明显低于模型组[(2.24±0.12)/1000,(2.67±0.40)/1000,(3.15±0.47)/1000,t=2.649,6.499,P<0.001,0.05]。②Ⅰ型胶原积分吸光度的改变:假手术组和卡托普利组明显低于模型组[(0.57±0.19,0.86±0.25,2.79±2.00),t=3.661,3.170,P<0.01,0.05]。③Ⅲ型胶原积分吸光度的改变:假手术组和卡托普利组明显低于模型组[(0.48±0.10,0.52±0.29,0.84±0.27),t=3.560,2.417,P<0.01,0.05]。④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假手术组和卡托普利组明显低于模型组[(79.1±18.6)%,(51.7±16.0)%,(139.0±29.2)%,t=2.910,P<0.05]。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比较:假手术组和卡托普利组明显低于模型组[(130.2±30.2)μg/g,(137.6±39.5)μg/g,(196.7±48.6)μg/g,t=4.026,P<0.01]。⑥血浆心钠素比较:假手术组和卡托普利组明显低于模型组[(170.6±51.6)μg/g,(202.5±64.2)μg/g,(339.3±115.4)μg/L,t=4.623,P<0.01]。结论:①卡托普利降低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Ⅰ和Ⅲ型胶原及其mRNA的表达,具有逆转左室重构的作用;②卡托普利逆转左室重构的作用可能与降低循环血浆和局部心肌血管紧张素Ⅱ,血浆心钠素,血清醛固酮水平,影响Ⅰ和Ⅲ型胶原mRNA表达有关。
摘要:背景:左心室肥厚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主要环节,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已形成共识,如何逆转或减轻左心室肥厚对于改善心功能防治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观察鹿角方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肥厚程度的影响。设计:以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观察。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内科。对象:选择1996-01/1998-1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及专科门诊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Framinham心衰诊断标准。②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Ⅲ级以上。③病史3个月以上。④接受适量的利尿剂或扩血管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除外)作基础治疗。⑤胸部X射线片及超声心动图有左心室扩大的证据。所有患者均对治疗项目知情同意。方法:将所有患者抽签法随机分为鹿角方组和地高辛组,每组10例。①给予鹿角方组患者口服上海曙光医院按既定工艺研制的鹿角方口服液35mL,2次/d,3个月为1疗程。地高辛组患者同时口服杭州民生药厂生产的地高辛片(0.25mg/片,批号970757),0.125~0.25mg,1次/d,3个月为1疗程。①治疗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②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量患者舒张期室间隔厚度、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并用体表面积矫正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参考Devereux标准判断左心室肥厚程度。③对两组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放免测定。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左心室肥厚程度)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结果:纳入患者2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鹿角方组患者治疗后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Ⅰ,Ⅱ,Ⅲ,Ⅳ级分别为2,5,3,0例,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0,0,7,3例,P0.05)。鹿角方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基本正常、轻、中、重度肥厚分别为2,6,2,0例,明显少于治疗前(0,3,4,3例,P0.05);③鹿角方组患者治疗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97.7±19.5),(144.0±18.5)ng/L,P0.05)。结论:鹿角方具有逆转或减轻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肥厚程度的作用。
摘要:背景: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约半数以上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其晚期都将发生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不仅发病率高,其死亡率也极高,五年存活率远不及恶性肿瘤。目的:观察鹿角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设计:以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对比观察,前后对照试验。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内科。对象:实验于1996-01/1998-12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内科完成。选择心血管病房及专科门诊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符合Framin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②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Ⅲ级以上。③病史3个月以上。④接受适量的利尿剂或扩血管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除外)作基础治疗。⑤胸部X片及超声心动图有左室扩大的证据。⑥中医辨证按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1986年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两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基础疾患及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方法:将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抽签法按2:1比例分为鹿角方组40例、地高辛组20例,给予鹿角方组患者口服鹿角方口服液35mL(每毫升含生药1.6g),2次/日,4周为1疗程。地高辛组患者口服地高辛片0.125-0.25mg,1次/日,4周为1疗程。于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肾虚症状积分、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Lee心衰评分、心率、心肌耗氧量、心胸比例、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心输出量、舒张期室间隔厚度、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指数)、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心钠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等指标。主要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②肾虚症状积分。③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④Lee心衰评分。⑤心率、心肌耗氧量。⑥心胸比例。⑦超声心动图检查。⑧血浆心钠素、血管紧张素Ⅱ放射免疫测定。结果:纳入60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鹿角方组患者经鹿角方口服液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0%,与地高辛组(90%)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鹿角方组患者治疗后肾虚症状总积分显著下降(P0.05)。③鹿角方组、地高辛组患者治疗后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均显著改善(P0.05)。⑧鹿角方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心钠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鹿角方可增强心肌收缩功能,并逆转左室肥厚,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较地高辛具有一定优势,该作用可能与改善循环内分泌(血管紧张素Ⅱ、血浆心钠素)水平的紊乱有关。
摘要:背景:鹿角方由鹿角、补骨脂、淫羊藿、山萸肉、女贞子、沉香等纯中药组成。此方具有正性肌力、扩张血管和利尿等作用。目的:探讨鹿角方逆转压力负荷增加对大鼠左心室重构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河北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实验于 1998-01/12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室完成。选取 W istar雄性大鼠 153只。共做 5次试验,只有第 4次试验选择 9只大鼠,其余均选取 36只大鼠。方法:将每次试验所选取的 36只 W 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鹿角方组。将所有大鼠建成压力负荷增加的左室重构模型,模型组造模 4周后,双蒸水灌胃 15m L /kg,1次 /d,共 4周;假手术组只分离腹主动脉,不用银夹狭窄,4周后同模型组;鹿角方组造模 4周后,以鹿角方灌胃 15m L /kg,1次 /d,共 4周。观察左心室质量指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心肌Ⅰ、Ⅲ型胶原的改变,采用 RT-PCR 方法观察心肌Ⅰ型胶原 m RNA 的表达,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和血清醛固酮水平。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左心室质量指数、心肌Ⅰ、Ⅲ型胶原的改变、心肌Ⅰ型胶原 m RNA 的表达,检测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和血清醛固酮水平。结果:153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在检测Ⅰ型胶原的积分吸光度试验中假手术组和鹿角方组各死亡 3只,模型组死亡 1只,最终纳入 29只大鼠。在检测Ⅲ型胶原的积分吸光度的实验中,假手术组和鹿角方组均死亡 3只,模型组又死亡 6只,最终纳入 26只大鼠。①左心室质量指数比较:假手术组和鹿角方组明显低于模型组 [(2.24±0.12)/1000,(2.60±0.44)/1000,(3.15±0.47)/1000,t=2.959-6.499,P <0.05]。②Ⅰ型胶原积分吸光度的改变 : 鹿角方组和假手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0.56±0.23,0.57±0.19,2.79±2.00),t=0.661-3.964,P <0.01]。③Ⅲ型胶原积分吸光度的改变:假手术组和鹿角方组明显低于模型组[(0.48±0.10,0.55±0.09,0.84±0.27),t=2.898-3.560,P <0.01]。④Ⅰ型胶原 m RNA 表达:鹿角方组和假手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 [(58.0±36.0)%,(79.1±18.6)%,(139.0±29.2)%,t=3.027,P <0.05]。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改变:鹿角方组和假手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2.49±0.57,2.64±0.57,3.96±0.77)pg/m L,t=4.773-5.315,P <0.001]。⑥血清醛固酮改变:鹿角方组和假手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 [(501.6±94.6,476.6±85.7,647.8±72.2) ng/m L,t=4.256-5.292,P <0.001]。结论:Ⅰ型和Ⅲ型胶原的积分吸光度、Ⅰ型胶原 m RNA 的表达、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及血清醛固酮这些指标,均与左心室质量指数的改变一致。补肾为主的中药复方鹿角方具有逆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及逆转左心室重构的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确定不同剂量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设计和开展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两剂量组、多中心的Ⅱ期临床试验。2010年6月至2013年7月全国16家研究中心共纳入121例未接受系统治疗(包括分子靶向药物和系统化疗)的晚期HCC受试者。第1阶段入组104例,按1∶1随机分配,分别接受口服阿帕替尼750 mg qd(n=51)和850 mg qd(n=53)治疗;第2阶段,为了进一步探索高剂量(850 mg qd)的安全性,继续纳入850mg剂量组17例,即850 mg队列的总样本量扩大至70例。主要研究终点为疾病进展时间(TTP),次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时间(O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以及安全性指标,采用RECIST 1.1版和NCI CTC 4.03版分别评价客观疗效和不良事件。结果 750 mg剂量组和850 mg剂量组的中位TTP分别为3.32个月(95%CI:2.04~5.86个月)和4.21个月(95%CI:2.14~5.86个月),中位OS分别为9.82个月(95%CI:5.71~12.07个月)和9.71个月(95%CI:6.61~12.04个月),ORR分别为2.0%和10.0%,DCR分别为64.7%和58.6%;上述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50 mg剂量组和850 mg剂量组3级及以上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58.8%和58.6%(P>0.05);没有发生非预期的不良事件。结论阿帕替尼可以用于治疗晚期HCC,750 mg qd和850 mg q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基本一致,耐受性较好。因此,推荐口服阿帕替尼750 mg qd作为Ⅲ期临床研究的给药方法和剂量。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