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大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免疫功能及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含量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将96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烧伤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32只。假伤组大鼠背部浸入37℃温水中12S模拟致伤;单纯烧伤组、乌司他丁组大鼠背部浸入94℃热水中12S,造成30%TBSA 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各组大鼠伤后即刻起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mL/kg,乌司他丁组大鼠同时腹腔注射乌司他丁4×104U/kg,每隔12小时注射1次,持续至伤后72h。于伤后1、3、5、7d,每组各取8只大鼠采集腹主动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含量,随即处死大鼠取脾脏组织,分选CD4+CD25+Treg和CD4+T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reg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p3(Foxp3)阳性表达率,采用ELISA法检测CD4+CD25+Treg培养上清液中IL-10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CD4+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IL-4和γ干扰素含量,采用酶标仪测定CD4+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各组各时相点样本数为8。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1)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烧伤组大鼠伤后1~7d血清HMGB1含量明显增加(P值均小于0.01)。与单纯烧伤组比较,乌司他丁组大鼠伤后1~7d血清HMGB1含量明显减少(P值均小于0.01)。(2)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烧伤组大鼠伤后1~7d CD4+CD25+Treg中CTLA4、Foxp3阳性表达率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含量明显升高或增加(P值均小于0.01),于伤后3d达最大值,分别为(65±10)%、(76±10)%、(28.2±4.4)pg/mL,此时假伤组大鼠该3项指标分别为(45±7)%、(46±7)%、(11.2±2.3)pg/mL。与单纯烧伤组比较,乌司他丁组大鼠伤后1~7d CD4+ CD25+Treg中CTLA4、Foxp3阳性表达率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含量明显降低或减少(P〈0.05或P〈0.01),分别于伤后7、1、7d达最低值[(43±6)%、(50±8)%、(12.4±3.4)pg/mL],此时单纯烧伤组大鼠该3项指标分别为(58±8)%、(71±9)%、(19.7±2.8)pg/mL。(3)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烧伤组大鼠伤后1~7d CD4+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和γ干扰素含量明显减少、IL4含量明显增加(P值均小于0.01)。与单纯烧伤组比较,乌司他丁组大鼠伤后1~7dCD4+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和1干扰索含量明显增加、IL-4含量明显减少(P〈0.05或P〈0.01)。(4)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烧伤组大鼠伤后1~7dCD4+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减弱(P值均小于0.01)。与单纯烧伤组比较,乌司他丁组大鼠伤后1~7dCD4+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强(P值均小于0.01)。结论乌司他丁可减弱严重烧伤大鼠脾脏CD4+CD25+Treg介导的免疫抑制功能,改善脾脏CD4+T淋巴细胞的分泌和增殖功能,原因可能为其抑制了体内HMGB1的大量释放。
摘要: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体内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系连接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主要桥梁。新近的研究提示,生物材料对DC免疫功能的效应是决定生物材料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介绍生物材料物理化学特性对DC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受体途径、信号通路,为深入理解生物材料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生物材料的设计及选择开辟新途径。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