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为探讨根际通气栽培对薄皮甜瓜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以薄皮甜瓜‘玉美人’为试材,在营养基质槽式栽培条件下,进行根际不同通气量(CK:不通气;h:20 L·min^(-1);a:40 L·min^(-1))处理,研究了薄皮甜瓜在不同根际通气量下植株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通气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根际O_2浓度,降低根际CO_2浓度。处理第10 d时,a和h处理株高分别较CK高出18%和8%。根长、根体积、根系活力和叶绿素(a+b)含量在处理第20 d时,a和h处理分别较CK高14.94%、43.69%、49.37%、19.35%和12.64%、21.83%、34.13%、11.52%。通气处理显著提高了甜瓜单瓜质量,a和h处理分别是CK的1.5倍和1.2倍。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蛋白质、维生素C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显著高于CK。通气栽培促进了根系对基质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吸收。在处理30 d时,a和h处理基质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CK降低了23%、21%、21%和14%、14%、13%。综合分析表明,在甜瓜果实发育期,a处理更有利于植株生长、果实发育及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摘要:为探究根际CO_2富集对甜瓜果实糖积累及代谢的影响机制,以网纹甜瓜中蜜1号为试材,利用气雾法根际CO_2自动控制系统,研究了网纹甜瓜果实发育过程中不同根际CO_2浓度(370,2000,3000,4000,5000μL·L^(-1))富集对果实糖积累、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其中,370μL·L^(-1)(CK1)和2000μL·L^(-1)(CK2)CO_2浓度分别作为模拟大气和根际土壤中CO_2浓度,3000、4000和5000μL·L^(-1) CO_2浓度作为高CO_2富集处理。结果表明,根际高CO_2处理20d后,甜瓜果实中可溶性糖及蔗糖含量开始显著下降,而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变化不显著。3000μL·L^(-1) CO_2处理25 d时,蔗糖含量比CK1降低了43%,且CO_2浓度越高,降低幅度越大。果实中酸性转化酶(AI, acid invertase activity)、中性转化酶(NI, neutral invertase activity)、蔗糖磷酸合成酶(SPS,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 activity)及蔗糖合成酶(SS, sucrose synthase activity)活性均随根际CO_2浓度升高而减弱,在处理初期(10~15d),随着果实的发育AI和NI活性逐渐增加,处理15d后开始下降。其中,根际3000μL·L^(-1) CO_2处理15d时AI和NI活性分别比CK1显著降低了16%和14%;SPS活性在根际高CO_2处理前期差异不显著,处理30d时显著降低,比CK1降低了15%;SS合成和分解方向活性分别在处理25d和30 d时开始显著下降。此外,酸性转化酶基因(CmS-AIV1)表达量在处理初期(10~15d)显著降低,处理20d后差异不显著,其中,根际3000μL·L^(-1) CO_2处理15 d时CmS-AIV1的表达量比CK1降低了14%。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Cm-SPS1)和蔗糖合成酶基因(Cm-SS1)的表达量在根际高CO_2处理30d后受到显著抑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差异逐渐变大。说明在网纹甜瓜果实发育期间,根际CO_2长期富集会导致果实中蔗糖代谢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了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导致果实糖积累量下降,最终降低了果实的品质。
摘要:西瓜甜瓜在我国东北栽培历史悠久,本文从近7年产量、栽培面积、基本栽培模式和典型栽培模式等方面概述了我国东北三省西瓜甜瓜栽培模式概况,并从品种多样化,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东北三省西瓜甜瓜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速推广新品种,培育设施专用品种,通过政府调控调动瓜农生产积极性,加速集约化生产等一系列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摘要:光照是影响设施栽培蔬菜生长发育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之一,光环境特征和调控是设施环境研究的热点。传统的光环境调控采用普通电光源或滤光膜等,无法定量精确调节光谱能量分布;随着新型半导体光源的兴起,LED补光以其可调节的光质配比组合、光谱能量分布等被广泛应用。本文从日光温室光环境对设施栽培蔬菜的影响入手,对近些年设施内光环境特征及自然光和人工光对温室光环境调控的研究展开综述,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摘要:为解决薄皮甜瓜生产中的连作障碍问题,设置薄皮甜瓜单作(MM)、茴香/薄皮甜瓜间作(FM)、分蘖洋葱/薄皮甜瓜间作(TM)、艾草/薄皮甜瓜间作(WM)4个处理,研究不同间作植物对薄皮甜瓜植株株高、茎粗、根系活力和矿质元素(N、P、K、Ca和Mg)含量,以及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具有间作优势的露地栽培薄皮甜瓜间作作物组合。结果表明:随着间作栽培时间的延长,3个间作处理的薄皮甜瓜株高均显著高于单作对照;FM和TM处理的茎粗显著高于单作对照,WM处理的茎粗与单作对照差异不显著;在伸蔓期、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FM处理的根系活力最高,显著高于单作对照和TM处理。3个间作处理薄皮甜瓜植株矿质元素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单作对照,且FM处理的矿质元素含量均较高。FM和TM间作处理单果重与单作对照差异不显著。FM处理果实品质指标不低于单作对照;WM和TM处理的部分果实品质指标(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低于单作对照。综上,小茴香较适合作为薄皮甜瓜的间作植物。
摘要:以薄皮甜瓜‘玉美人’为试材,采用气雾法根际CO_(2)自动控制系统,研究了6种不同的根际CO_(2)浓度(0.2%、0.4%、0.6%、0.8%、1.0%和1.2%,其中以0.2%的常规根际CO_(2)浓度为对照)下薄皮甜瓜根系生长指标和根系内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TK)、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以期为深入研究根际高CO_(2)下植株生长的内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CO_(2)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薄皮甜瓜根系生长指标和促进生长型激素(IAA、CTK和GA)的含量均表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CO_(2)处理前6 d,根长、根系表面积、总根尖数、根系平均直径、根系活力、IAA、CTK和G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浓度越高,增加的幅度越大。处理9 d后,根系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IAA、CTK和GA含量随CO_(2)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而ABA含量逐渐增加。根际CO_(2)浓度不同,激素达到峰值的时间不同,CO_(2)浓度越高,激素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越早。综上可知,短期(<6 d)根际CO_(2)富集促进薄皮甜瓜幼苗根系的生长和促生长型激素(IAA、CTK和GA)的合成。随富集时间的延长,IAA、CTK和GA含量下降,根系生长受到抑制。
摘要:以‘彩虹7号’薄皮甜瓜为试材,采用气雾法栽培,通过根际CO_2自动控制系统,研究了根际5种CO_2浓度(370、2 000、3 000、4 000、5 000μL·L-1)处理下薄皮甜瓜幼苗植株生长、根系伤流量、伤流液电导率、伤流液氮含量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以期明确根际CO_2积累影响甜瓜生长及根系养分吸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际2 000μL·L-1及以上高浓度CO_2处理与370μL·L-1 CO_2(对照)相比,植株生长受到抑制,CO_2浓度越高抑制程度越大。处理第10天时,甜瓜的株高、茎粗、根系长度和根系体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甜瓜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活力在2 000、3 000、4 000、5 000μL·L-1高浓度CO_2处理期间均表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处理第5天时,根系吸收能力不同程度高于对照。处理第10天时,根际高浓度CO_2处理的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根系活力的变化相对滞后,从处理第15天开始显著低于对照。根际2 000μL·L-1及以上高浓度CO_2处理第25天时,甜瓜根系伤流量、伤流液的电导率和pH均随根际CO_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高浓度CO_2处理的甜瓜根系伤流液中氮积累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根系伤流液中H+-ATP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等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显著降低。薄皮甜瓜根际CO_2浓度长期(≥10d)超过2 000μL·L-1会抑制幼苗生长、根系伤流量及根系对氮的吸收、同化能力。
摘要:Dicer-like蛋白(DCLs)是RNA沉默机制中的重要参与者,通过miRNA进行基因调控和植物的抗病毒保护,并且还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有关。研究番茄中DCLs的蛋白质基本功能以及SlDCLs对环境的响应,可以为DCLs参与抗逆途径及其在逆境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深入了解番茄中RNase Ⅲ核酸内切酶Dicer-like蛋白基因家族的特征,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番茄DCL蛋白基因家族成员进行染色体定位,分析蛋白质基本理化性质、系统发育进化、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蛋白质结构域等。并通过qRT-PCR方法检测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和对激素、低温、盐、干旱等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番茄DCL基因有7个,分为4个家族;主要蛋白结构域有5个,启动子区域有响应各类激素、光信号、干旱等逆境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SlDCL1启动子区域的响应低温作用元件,SlDCL2a的SA、ABA响应元件,SlDCL2b的光响应元件,SlDCL2c的ABA,Me-JA响应元件,SlDCL2d的赤霉素响应元件,SlDCL3的Me-JA、SA响应元件,SlDCL4的干旱响应元件。结果表明:DCL家族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激素、低温和渗透胁迫处理可以抑制或激活该家族成员的表达。SlDCL1直接响应低夜温,SlDCL2a对渗透胁迫响应明显;SlDCL2b的转录水平受到NACl的负调控;SlDCL2c受到低温以及ABA的正调控;SlDCL2d受NACl与PEG的负调控;PEG可以促进SlDCL3和SlDCL4的表达。
摘要:在香菇生产中,为了满足香菇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实现提质增效,在覆盖材料上寻找一种新型棚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探讨PEP绿白膜在香菇集约化生产中应用效果,在辽宁地区香菇生长关键时期(大暑和白露节气期间)分别测定PEP绿白膜和PVC膜为覆盖材料的2栋大棚内环境因子(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变化情况,并检测香菇主要品质指标(菇型、颜色、营养物质和氨基酸含量),以期为PEP绿白膜在香菇集约化生产中的优化应用提供数据支持,以提高辽宁地区夏季香菇生产的水平及产品品质。试验结果表明:7月末(大暑节气),与PVC膜处理相比,PEP绿白膜为覆盖材料的处理可以使大棚内中午最高温度降低1.6~2.1℃,光照强度由5088lx降至279lx,空气相对湿度由50.1%提高至73.2%;9月初(白露节气),使用PEP绿白膜为覆盖材料的处理可以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由60.4%提高至71.0%。PEP绿白膜处理对棚内CO2浓度没有显著影响。香菇品质检测结果表明,以PEP绿白膜为覆盖材料的处理香菇个体大(PEP处理比PVC处理盖径增加17.1%,单菇鲜重增加37.9%,单菇干重增加45.4%)、菇型正、菇体颜色浅、菇柄较长,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但呈味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较低,风味不如PVC为覆盖材料的处理。在辽宁地区夏季香菇设施栽培中,采用PEP绿白膜为覆盖材料以期增产的同时,需要进一步优化培养基中营养成分和其他栽培措施,以期提高香菇的口感风味。
摘要:针对传统日光温室西瓜南北垄生产劳动量大、难以实现机械化作业等问题,采取“农机农艺”融合的方法,创新了东西垄宜机化生产技术,实现了施肥整地、起垄、定植、田间管理到采收等关键环节的轻简化生产。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日光温室西瓜栽培面积逐年增长。传统的日光温室西瓜多采用南北垄向栽培,虽然采光好,但由于垄距短,很多工作需要循环往复地进出垄间,耗费了大量人工,采用农业机械进行作业时,机具需要频繁掉头,作业效率低。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