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18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生态批评的规范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10年 第2期 25-29页
作者:袁鼎生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从文本绿色的审美批评,到相应的审美文化批评和艺术哲学批评,显示了生态批评空间的拓展和质域的生成。生态和谐与生态中和,分别构成了生态批评的一般标准和最高标准。审美规则、生态规则、自然规则三位一体运行,是生态批评的规律,是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信息时代艺术审美活动的新变化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12年 第11期 38-43页
作者:黄杨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在西方美学史上,爱德华·布洛的《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使“心理距离”成为了一个美学概念。在张法的《美学导论》探讨美怎样获得时,也曾对“美基于心理距离”做了详细的论述。张法认为,“心理距离”在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庄子对艺术成规的批判
收藏 引用
《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 第5期 146-149页
作者:黄杨 封孝伦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阳550025 
在《庄子》一书中,不但有着对美的宏观描述,也有着对艺术的具体批判和要求。庄子追求"至德之世"的艺术,因而认为媚于世俗的作品受到艺术成规严重限制,失去了内省性与独创性,必须废除外化的艺术成规,让人民回返到内敛的美。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影响的焦虑——马俪文电影的女性意识解析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16年 第4期 187-190页
作者:范小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310012 
本文运用西方当代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观点分析马俪文的电影,发现电影中一以贯之的女性意识正是其遭受"影响的焦虑"的反映。作为迟来者,马俪文一方面受到前驱和传统的排挤和压制,另一方面她又竭力抵抗前驱与传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苗族文化的社会控制
收藏 引用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1期35卷 63-69页
作者:曹端波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11 
苗族社会的同质性较高,集体意识很强,形成了共同的价值伦理。其祖先崇拜、禁忌、苗族古歌等文化使社会规范神圣化,再将这一神圣化规范由不同艺术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来,形成共同的道德伦理,控制越轨行为,加强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五四”抒情小说的一个独异文本——论郭沫若书信体小说《落叶》中审美情感的独特性
收藏 引用
《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 第4期 119-122页
作者:张顺发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阳550025 
《落叶》是郭沫若爱情艺术心理创作的奇葩。作者借助情书这一通向情人心灵的天使,从爱情的生理驱力、心理驱力和意识驱力的有机内在联系及融合中,艺术地表现了置身于热恋中的情人丰富的心灵世界,展示了人类情感中最为复杂微妙的爱情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石涛刻画与纯道题匾的生态批评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 第1期 124-128页
作者:袁鼎生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阳550025 
全州湘山寺有石涛的兰花石刻,和伍纯道所题妙明塔之匾,共显端庄秀逸之美,传神写照之旨,珠联璧合之妙,生态中和之味,形成了不断生长的文本。在这个生态文本中,人与绘画,人与书法,画家与书家,艺术与文化都形成了对生性中和,共生性中和,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音乐审美诉求多元化及其多元音乐美学建构的思考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3年 第3期29卷 147-150页
作者:龚妮丽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今天的音乐审美多元化格局明显地浓缩了历史发展中的审美文化模式,同时共生于今天的审美场域。审美世界的纷繁复杂与理论的无能为力形成巨大的反差,审美的价值多元无疑在召唤一种新的美学,即多元音乐美学的出现。多元一体美学建构的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郭沫若五四前后的艺术接受观
收藏 引用
《江汉论坛》2008年 第7期 76-79页
作者:张顺发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贵阳550025 
郭沫若五四前后的艺术接受观,包含着对本文的艺术接受和对本文意蕴再创造的艺术接受两个层次。郭沫若把感情作为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根底与生命,把读者的先天禀赋和后天教养视为艺术接受丰啬的根源,在生理感受、心理意识、社会意识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方式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0年 第2期26卷 139-143,192页
作者:龚妮丽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中国传统音乐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满足人们以审美为主导的多重文化需要,不同的音乐欣赏类型,体现出从方式到心理活动,乃至功能意义的不同特性。观赏性音乐欣赏是完全意义上的艺术欣赏,以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为目的;功能性音乐欣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