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15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两难选择:赣南客家山歌保护还是创新
收藏 引用
《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 第7期26卷 195-197页
作者:张红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赣南客家山歌的保护与创新是一个两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入点应该放在对赣南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质的正确认识上。创新的策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只有结合赣南客家山歌原有的创作、演唱等特色,借鉴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歌曲的音乐元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界沟通中的音声表演——以江西宁都客家出殡仪式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学2012年 第4期 100-106页
作者:汤光华 郭莉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音声在具体仪式环节中因仪式程序的不同而相应的具有营造仪式场,作为交流手段和传递思想内容三种功能中的一种或多种,丧葬仪式中的观念或思想是通过共同参与仪式的天界、地界、人界三者之间的关系或关系转换体现出来的。音声的象征意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评析赵宋光教授提倡的三轴协变唱名法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 第2期 87-92页
作者:詹燕君江西省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三轴办变唱名法是赵宋光教授于1985年在《音乐艺术》杂志上所提出的新型视唱方法,本文拟从音乐教育这一学科角度对该唱名法做进一步介绍和分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赣南采茶戏丑角艺术的审美略谈
收藏 引用
《芒种》2012年 第20期 247-248页
作者:傅丽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赣南采茶戏作为中国戏曲的一个分支,它不仅具有戏曲所拥有的一切特征,同时又有自身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是一个以丑角为主要角色的戏剧艺术。在赣南采茶戏中,丑角表演以歌带舞,生动而不失幽默,以丑角为中心的布局结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好来宝:蒙古族古老说唱艺术魅力探析
收藏 引用
《芒种(下半月)》2014年 第4期 251-252页
作者:董铭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好来宝,又被称为“好力宝”,是蒙古语“接连不休”的意思,意为“联韵”。好来宝是古老萨满神词与牧民生活相互影响的一种艺术形式,千百年来在草原广泛流传,它由“潮尔”(马头琴)为伴奏乐器的说唱艺术“陶力”(专门说唱诗史的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赣南宁都道情艺术浅析
收藏 引用
《农业考古》2006年 第6期 212-214页
作者:黄文华 刘小兰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赣南客家民间文化艺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为世人瞩目,特别是传统的道情艺术,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为人们所喜爱。探讨宁都道情的艺术特征,是继承优秀宁都道情艺术、发展符合民族审美情趣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了解和掌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自然·社会·艺术--赣南采茶舞生存初论
收藏 引用
《农业考古》2005年 第6期 182-185页
作者:傅丽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本文以客家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歌舞"赣南采茶"作为研究视角,阐述赣南采茶舞蹈艺术在民间的发展基础和动力,并将其原生态区生存环境及方式的现状加以探讨和分析,探究赣南采茶在客家文化变迁中形成的艺术特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赣西分宜道情说唱艺术考察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2011年 第6期 74-76页
作者:李启福 黄志玉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分宜古为吴、楚之地。后属袁州府宜春县。县志载有“分得宜春地”,故称“分宜”。勤劳智慧的分宜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遗产,如分宜采茶戏、凤阳唢呐等现已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一群特殊群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茶农茶工唱出的劳动之歌--简论江西茶歌的分类及其艺术特征
收藏 引用
《农业考古》2005年 第6期 186-187页
作者:曾东芳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江西是中国的产茶大省,江西茶农在创造茶叶品牌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茶歌.茶歌在江西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品种齐全,自成体系,具有浓郁的地方艺术特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赣南采茶歌舞三大表演艺术探析
收藏 引用
《大舞台》2012年 第5期 94-95页
作者:刘斌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赣南采茶是赣南客家先民在长期的茶作劳动过程中,集体创造、集体表演的"歌""舞""戏"紧密结合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其人物性格典型的"正丑"与"反丑"角色行当和独具特色的"矮子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