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本文通过地质勘查手段查明场区内地理地质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选取勘探手段,初步查明滑坡基本特征、成因、变形机制、影响范围及危害对象等;初步分析滑坡的稳定性及危害性,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结合场地情况提出防灾方案建议;为后续防治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推进滑坡防治工作,达到保障滑坡区域内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摘要:巫山峡谷地区地质构造发育,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土结构复杂多变。滑坡具有滑体厚度变化大、滑带特征复杂的特点,不易鉴别。针对以上难点,文章基于深层岩质滑坡勘理论,采用钻孔深部位移监测、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岩矿鉴定方法对正在变形滑面进行锁定,分析滑坡其主要滑面和次级滑面分布位置及物质成分,为滑坡勘查提供参考。
摘要:研究区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土结构复杂多变;滑坡区滑体厚度变化大,滑带埋深较大。滑坡受到地质构造作用、地下水水位变化、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加剧了滑坡区变形,致使形成了大型深层岩质滑坡。文章以滑坡工程实例为基础,从地形地貌学、工程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知识层面,分析了滑坡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滑坡灾害的防灾抢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摘要:近年来,四川东部红层地区多次出现"久旱逢雨"的特殊天气,干燥的岩体土质迅速转为饱水状态,物理力学性质发生变化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为应对这种极端天气,需探究干燥失水对岩体遇水后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该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四川中江红层泥质粉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烘箱使岩样达到干燥失水状态做浸水试验,探究干燥失水对川东红层泥质粉砂岩遇水后的单轴抗压强度、弹性纵波波速及矿物成分的影响,揭示其宏观力学性质、细观结构及微观矿物成分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泥质粉砂岩虽然具有较高的含砂量,但在干燥失水条件下遇水后,其物理力学特性发生显著变化,纵波波速及强度先大幅下降后趋于稳定,与天然岩体直接饱水浸泡相比,干燥失水条件下的岩体随浸水时间,强度下降的速度和幅度都有所增加。矿物成分测试结果表明:伊利石、长石分解为蒙脱石等矿物,这对工程施工地质体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从嵌岩桩竖向受力的主要机理入手,分别介绍了不同标准中嵌岩桩计算方法,分析了各方法的特点并进行归纳,并讨论了嵌岩桩的岩石承载力参数的确定,进而得出了一些有益结论,可供相关工程设计参考。
摘要:研究区受构造、裂隙和层面作用,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层倾向受陡倾裂隙控制与岩层面相交切割形成顺向滑移的空间组合。滑坡受到地质构造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加剧了滑坡区变形,致使滑坡沿软弱面发生滑移-拉裂破坏。文章以滑坡工程实例为基础,从地形地貌学、工程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知识理论,分析滑坡变形特征及破坏机理,为滑坡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摘要:为研究天生三桥岩溶景区深秀洞层状岩质基坑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时制订有效的治理措施,保证下方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和基坑的继续施工。通过对深秀洞陡崖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对层状岩质基坑边坡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层状岩质基坑边坡开挖破坏坡体内部原有力学平衡,其变形破坏机制为开挖卸荷-滑移-拉裂过程;数值模拟显示两侧崖壁及基坑边坡,极易向外倾结构面发生变形,北东侧基坑边坡上部变形以沉降为主,下部向外倾结构面发生变形,边坡内部剪切应变增量较大区域易发生剪切破坏,并伴随挤压、拉裂现象。针对层状岩质基坑边坡变形破坏机制,提出以“框架锚索”和“肋柱锚杆”为主的分区治理方案,加固效果良好,目前基坑边坡及崖壁处于稳定状态。
摘要:天生三桥景区深秀洞陡崖存在16处危岩,严重威胁到深秀洞下方水幕电梯和两侧栈道工程的安全。通过现场勘测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危岩基本特征和破坏模式,进一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危岩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天生三桥景区深秀洞陡崖危岩发育,其形态多样、规模不等,破坏后影响范围大、后果严重;危岩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滑移式、倾倒式和坠落式三种;采用RMR法对陡崖岩体稳定性进行评价,陡崖岩体属于Ⅳ级,岩体质量为差岩体;采用赤平投影分析对陡崖岩体稳定性进行评价,岩体受结构面切割严重,裂隙L1、L4和多组组合交线为不稳定结构;对危岩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计算出危岩介于稳定与欠稳定状态之间,但在暴雨工况下,危岩大多处于欠稳定状态。研究成果可为后期危岩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摘要:20号地块边坡位于重庆市某工业园区内,应工程建设要求对该区段边坡进行环境整治。在分析地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运用传递系数法对该区段边坡设计整治后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建议。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暴雨工况下,1#边坡、2#边坡、4#边坡整体稳定;3#边坡、5#边坡欠稳定。根据各边坡特点及稳定性评价结果,提出格构护坡、设置抗滑桩、变缓放坡坡率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建议,对类似工程有参考意义。
摘要:温泉县孟克沟流域由1条主沟及4条主要支沟构成,具有发育数量较多、规模较小、泥石流发生频率较多的特征。流域平面形态呈漏斗状,地势总体南西高北东低,沟槽横断面呈"V-U"字型。降水主要集中于每年的5—9月,强降水在短时间内汇聚成地表径流,并与沟谷中松散碎屑物质共同运动形成水石流。泥石流主沟侵蚀速率略大于支沟,平均侵蚀切割深度大于0.5m,最大泥痕深度位于中游,侵蚀切割深度最大。堆积区位于泥石流沟下游,堆积厚度大,一次性堆积量大,其发育现状基本没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活动趋势具有继承性。建议泥石流防治工程排洪系统应与天然冲沟衔接,且应尽量减少对草场的影响和占用;针对泥石流灾害上游侵蚀下切,下游堆积淤埋的破坏机制,充分利用下游现存的采砂坑。根据泥石流活动的时空特点,在下游采取停淤、减势、排导等的防治工程措施,可减轻或化解泥石流灾害的威胁。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