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临床医生如何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中兼顾科研一直是一个难题,其实在临床工作中有许多可供研究的临床课题,临床医生应该从临床遇到的问题中寻找科研选题,努力寻找答案以解决这些问题。临床医生应该牢记科研的目的是为了使患者从研究中真正获得益处,因此只要贴近临床,从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就可以进行有价值的临床研究。总之,临床工作与临床科研并不矛盾,正确的科研思维,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总结经验、探究规律、提高疗效及最终造福患者。希望"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勤于思考、善于反思、精于总结"这20个字对临床医生做好科研工作能够有所帮助。笔者以自己的切身经验着重介绍临床研究的选题和设计思路,包括开展个案报道、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诊断性试验(指标诊断和症状诊断)和随机对照试验等一系列有临床价值的研究。
摘要:随着内镜下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内镜介入需要在检查前行肠道的清洁准备。肠道清洁是结肠镜、小肠镜及胶囊内镜等检查防止误诊、漏诊提高诊断阳性率的关键。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设计,比较用改良的“3合1”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和磷酸钠盐口服溶液3种清肠剂的结肠镜检查患者顺应性、安全性和清肠有效率。
摘要:目的 构建cag致病岛缺失的中国幽门螺杆菌 (H .pylori)突变株。为cag致病岛功能及H .pylori感染致病多样性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运用基因重组方法将氯霉素抗性基因(CmR)连接到PCR扩增cag致病岛两端区域产生的 2个目的基因片段之间 ,并共同插入到pBluescriptSK( )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中 ,构建出带氯霉素抗性标志的缺失突变载体pBS cag mutant,将突变载体转化到含完整cag致病岛基因的突变受体H .pylori菌株中 ,根据同源重组原理 ,筛选出cag致病岛缺失的中国H .pylori突变株 ,并经PCR方法鉴定。结果 构建的突变载体经内切酶酶切分析显示 :产生的条带与设计结果完全一致。PCR方法扩增cagA、cagⅠ、cagⅡ、尿素酶等基因的结果显示 :筛选出的细菌为缺失cag致病岛基因的H .pylori菌株。结论 我们成功地构建出 1株中国人来源的、cag致病岛缺失的H .pylori突变株 ,对于阐明cag致病岛功能及其在H .
摘要: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胰管支架猪胰管内植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不同剂量的放射性胰管支架通过内镜植入猪胰管。术前、术后常规行血液学检查。术后14、30、60d分3批处死猪,观察腹腔有无炎症、渗出、穿孔、粘连等表现,并取胰腺、十二指肠、肝、胆管、肾等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14头猪通过内镜成功植入胰管支架。在相邻脏器如十二指肠、胃、肝和右肾未发现渗出、出血和坏死。在治疗组,胰管壁正常形态结构消失。组织学检查发现支架周围依次为坏死组织和纤维化组织。在随访期间,外侧的纤维化组织的宽度逐渐增加。支架植入后血液学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本研究显示,在所有剂量组放射性支架植入是安全的,提示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按照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的差异设计特定的放射性胰管支架姑息性治疗胰腺癌是可行的。
摘要:目的:建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术前病变性质预测模型,并筛选主要预测因子。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十二指肠乳头恶性肿瘤患者为病例组,十二指肠乳头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均来自长海医院。通过查阅病历和面谈等方式调查其人口学特征、初诊时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X^2检验、t检验或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选择单因素分析中P值小于或等于0.2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病变性质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199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乳头肿瘤患者。其中,病例组166例,对照组33例。血红蛋白含量(H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氯酰转肽酶(GGT)和癌胚抗原(CEA)是病变性质的独立预测因子.其OR值(95%可信限)分别为0.981(O.959~1.003)、0.867(0.794~0.948)、1.207(1.075~1.355)、1.028(1.008~1.048)、0.996(0.992~1.000)、1.002(1.000~1.004)和0.974(0.953~0.994)。结论:包含Hb、Tbil、Dbil、AST、AKP、GGT和CEA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在术前较为准确地预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病变性质,其临床应用价值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摘要:贲门失弛缓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问歇性吞咽困难、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以及食物反流等。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扩张、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外科手术治疗等,但上述方法存在复发率高、疗效差、创伤大等缺点,不易为患者及医务人员所接受,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以达到长期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手术复发率。本研究采用一种新型表面覆膜的金属可回收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确定人工设计的核酶Rz199对原癌基因K-rasmRNA的体外切割活性,为K-ras特异性核酶的体内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K-ras外显子1及核酶Rz199的体外转录质粒,以T7RNA聚合酶进行转录获得核酶Rz199及其靶RNA分子K-ras外显子1mRNA,在含Mg2+溶液中核酶Rz199对其靶RNA分子进行切割。结果:K-ras体外转录体为254nt的RNA分子,能被核酶Rz199切割成大小分别为90,164nt的2个片段。结论:核酶Rz199对K-rasmRNA具有定点切割活性。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叶酸、同型半胱氨酸与胰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胰腺癌初诊患者为病例组,社区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研究对象血浆叶酸、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6浓度,同时面对面调查其人口学特征、吸烟史、饮食习惯等因素。单因素分析分别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选择单因素分析中P≤0.25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胰腺癌病例42例,健康对照人群4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叶酸、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6浓度虽无明显差别(P>0.05),但这些因素均与胰腺癌潜在相关(P<0.25)。病例组蔬菜、水果、白肉和牛奶摄入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叶酸、维生素B6和同型半胱氨酸的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0.571(95%CI,0.383~0.851)、0.750(95%CI,0.557~1.011)和1.514(95%CI,0.986~2.326)。结论:血浆叶酸浓度增高可以降低胰腺癌发病风险,维生素B6可能是胰腺癌的保护因素,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评估安奈拉唑钠40、60 mg对比雷贝拉唑钠20 mg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项Ⅱ期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和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设计。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牵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宜春市人民医院、梅河口市中心医院、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金华市中心医院等24家国内临床试验机构参与研究。经筛选入组156例RE(洛杉矶分级A~D级)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1比例随机分为安奈拉唑钠40 mg组、安奈拉唑钠60 mg组和雷贝拉唑钠20 mg组。以上3组患者服用相应的试验用药(1次/d),连续治疗4周或8周,采用盲态独立中心阅片与研究者阅片的方法评估各组患者的内镜下治愈率。此外,各单项症状(日间反流、日间烧心、夜间反流、夜间烧心)严重程度评分的改善情况和药物安全性也作为评价指标。按组别计算治疗8周和4周后的内镜下治愈率及其95%置信区间(95%CI),以及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治愈率差值及其95%CI。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153例受试者进入全分析集,144例进入符合方案集(PPS),151例进入安全性分析集(SS)。全分析集中,治疗8周后,安奈拉唑钠40 mg组、安奈拉唑钠60 mg组和雷贝拉唑钠20 mg组盲态独立中心阅片评估的内镜下治愈率分别为86.0%(43/50)、86.5%(45/52)和86.3%(44/51),95%CI分别为76.4%~95.6%、77.3%~95.8%、76.8%~95.7%;研究者阅片评估的治愈率分别为88.0%(44/50)、90.4%(47/52)和86.3%(44/51),95%CI分别为79.0%~97.0%、82.4%~98.4%、76.8%~95.7%;各组治愈率相当。全分析集中,盲态独立中心阅片和研究者评估的安奈拉唑钠40 mg组、安奈拉唑钠60 mg组与雷贝拉唑钠20 mg组治愈率差值(95%CI)分别为-0.3%(-13.7%~13.2%)、0.6%(-12.3%~13.6%)和1.7%(-11.3%~14.8%)、3.9%(-8.5%~16.3%)。PPS结果与全分析集结果趋势一致。治疗8周后,各组单项症状(日间反流、日间烧心、夜间反流、夜间烧心)的严重程度评分均降低,安奈拉唑钠40 mg组、安奈拉唑钠60 mg组、雷贝拉唑钠20 mg组与基线值差值分别为(-1.54±1.00)、(-1.91±1.00)、(-1.51±0.76)、(-1.45±0.71)分,(-1.30±0.94)、(-1.59±0.96)、(-1.33±0.65)、(-1.42±0.60)分,(-1.74±0.85)、(-1.76±0.93)、(-1.45±0.66)、(-1.66±0.79)分。安奈拉唑钠40 mg组、安奈拉唑钠60 mg组、雷贝拉唑钠20 mg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7.1%(28/49)、48.1%(25/52)和60.0%(30/50),与试验用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4%(9/49)、25.0%(13/52)和24.0%(12/50),3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和试验用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安奈拉唑钠40、60 mg/d与雷贝拉唑钠20 mg/d治疗RE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摘要: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肠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有治疗药物多数疗效欠佳.目的:观察盐酸屈他维林对IB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多中心试验设计.217例IBS患者接受盐酸屈他维林片80 mg tid 口服治疗,疗程2周.每天记录腹痛以及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排便急迫感等伴随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同时记录排便次数和粪便性状.结果:经盐酸屈他维林治疗2周,IBS患者的周平均腹痛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低(0.66±0.59对1.42±0.42,P=0.0000),总有效率达77.9%;便秘型IBS(IBS-C)患者的一周日平均排便次数较治疗前显著增加(0.8±0.3对0.6±0.4,P=0.0004).腹泻型IBS(IBS-D)患者则较治疗前显著减低(1.6+0.8对2.8±1.2,P=0.0000),两组患者的粪便性状以及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排便急迫感等亦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试验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盐酸屈他维林能有效且安全地治疗各亚型IBS.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