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目的制备根皮素磷脂复合物(PHL-PC)并探讨其形成机制,以改善根皮素的经皮渗透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PHL-PC,选择药脂比、药物浓度,反应温度作为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考察因素,以复合率为指标优选最佳工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法分析复合物的形成机制,并考察其溶解度、经皮渗透性及体内药动学特性。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以乙醇为复合溶剂,PHL的质量浓度为1.7 mg/mL,与磷脂质量比为1∶1.6,反应温度为56℃,验证实验得到复合率为(94.30±1.13)%;SEM、DSC、XRD和FT-IR的结构表征显示磷脂复合物的形成是由于根皮素分子与磷脂的极性末端存在弱的分子间作用力所致,根皮素以无定形状态分散在磷脂中,形成磷脂复合物;溶解度实验结果显示,与根皮素相比,PHL-PC在水和正辛醇中的溶解度分别提高了4.90、2.20倍,油水分配系数由1.22提高到2.03;溶出度实验结果显示制成磷脂复合物后,累积释药率由72.07%提高到86.34%;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结果显示,PHL-PC在24 h内累积渗透药量(Qn)是根皮素的2.06倍;药动学研究显示PHL-PC的AUC0~∞是根皮素的2.15倍。结论制备的PHL-PC可显著改善根皮素的经皮渗透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摘要:针对羚珠散制剂缺陷,以期导入粒子设计技术提高其质量。以粉体粒子设计机制为基础结合溶剂挥发法的特点制备琥珀-朱砂-人工牛黄复合粒子,并分别对复合粒子、物理混合物的粉体学性质及毒效成分的含量均匀度进行考察,探讨粒子设计技术在羚珠散质量方面的技术优势。结果表明,溶剂挥发法-粒子设计技术制备的复合粒子属于微粉粒子,在SEM中可以观察到稳定的复合粒子团块结构。复合粒子比物理混合物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及口服顺应性。复合粒子的色差、堆密度、含量均匀度的差值均比物理混合物小,同时具有较小的RSD,分别为4.8%、1.8%、3.4%(胆红素)、0.63%(硫化汞HgS)。溶剂挥发法-粒子设计技术可用于提升羚珠散的制剂质量,相关研究为中药散剂质量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摘要:中药固体制剂在中药剂型中累计占比超过50%,中药粉体是中药固体制剂的重要加工原料,其粉体学性质直接影响固体制剂的质量,乃至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基于中药粉体特征的粒子设计技术是改善、提升制剂质量的重要手段。对近年来粒子设计技术的相关原理、方法、特点、分类、设备等要素进行综述,并对其在中药粉体领域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难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计算机数据挖掘相关技术进展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粒子设计在中药粉体领域的适宜性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由于中药粉体来源复杂,理化性质迴异,因此在制备过程中常存在粒径差异大、混合均一性差与口服顺应性不佳等制剂学共性问题,直接影响固体制剂的质量、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该研究以珠黄吹喉散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粉体学性质提取其制剂学缺陷,复方中雄黄与煅硼砂质重有毒,易离析,存在安全隐患,同时,黄连、黄柏为复方中苦味主要来源。基于"药辅合一"制剂思想,采用粒子设计技术制备以苦味药为核、矿物药为壳的"壳-核"包覆结构的复合粒子;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结果均提示复合粒子的形成,复合粒子口感得到改善;相较于物理混合物,复合粒子中盐酸小檗碱、二硫化二砷及四硼酸钠的含量均匀性与其外观均一性的RSD均显著下降。中药粒子设计技术的导入解决了传统散剂——珠黄吹喉散因混乱、无序而导致的分散不均等问题,实现了该制剂均匀分散、稳定可控的目的,从而改善原制剂品质,为中药散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目的:通过响应面法筛选姜黄挥发油成分变化最为敏感的氧化条件,并在此条件下优选最佳抗氧化剂种类及浓度。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黄挥发油,Box-Behnken设计试验,紫外测定姜黄挥发油氧化样品中的过氧化值(POV)及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响应面法分析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AAPH)浓度、Fe2+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姜黄挥发油POV及TBARS的影响,总评归一化法筛选姜黄挥发油最敏感氧化条件。单因素试验筛选最佳抗氧化剂及浓度,GC-MS分析姜黄挥发油在不同浓度抗氧化剂干预后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结果:姜黄挥发油最敏感的氧化条件为:温度40℃、AAPH浓度为9 mg/mL、Fe2+浓度为0.4865 mg/mL。对其稳定性改善最明显的抗氧化剂为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其最佳浓度为0.8 mol/L。结论:在加速氧化环境下,姜黄挥发油化学成分有明显变化,加入0.8 mol/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姜黄挥发油的稳定性改善最为明显。
摘要:针对和胃降逆胶囊内容物的粉体学均一性差的问题,对胶囊内容物的粉体学性质进行表征,利用粒子设计技术改善内容物粉体学性质。采用粒子设计技术制备的和胃降逆胶囊内容物复合粒子,并对复合粒子进行扫描电镜测定(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红外测定(infrared ray,IR)、含量均匀度测定及体外溶出测定等性质表征。处方饮片粉体学性质研究表明,饮片粉碎粒径与粉碎时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煅赭石是导致胶囊含量均匀性差的问题饮片,通过煅赭石细粉在超微粉碎8.5 min后和胶囊其他内容物细粉在超微粉碎1 min制备复合粒子工艺,制备的复合粒子与物理混合物性质表征相比,制备的复合粒子含量均匀性显著提高,制备工艺稳定可靠。该研究主要借助粒子设计技术改善物理混合物含均匀性差,从而解决了和胃降逆胶囊的制剂学缺陷,提升了处方质量,为中药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摘要:以桔梗种子为试材,采用Plackett-Burman-Central Composite Design(PB-CCD)设计优化桔梗种子预处理的工艺。以萌发率为指标,采用PB设计试验,研究浸泡时间、浸泡温度、GA3浓度、预冻时间和料液比对桔梗种子萌发的影响;采用CCD设计对筛选出的因素进一步优化,确定桔梗种子预处理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桔梗种子预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泡时间18h,GA3浓度3g·L^(-1),浸泡温度27℃。利用该优化方案对桔梗种子进行预处理,萌发率为92.3%,与模型预测基本一致,表明优化的工艺条件有较高的可靠性。
摘要:目的:制备秦艽总苷脂质体,并对其体外释放及经皮渗透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秦艽总苷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制备工艺;采用动态膜透析法和Franz扩散池对脂质体进行体外释放与经皮渗透研究。结果:优化的脂质体制备工艺为: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为4∶1,卵磷脂与药物质量比为10∶1,卵磷脂浓度为40 mg/mL,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为1∶1。制备的脂质体药物包封率为(85.89±1.71)%,载药量为(36.32±0.79)%,平均粒径为(160.43±9.40)nm。体外释放试验显示,秦艽总苷脂质体24 h体外释放率为(68.05±1.72)%,体外释放过程符合Weibull方程。经皮渗透试验显示,秦艽总苷溶液与脂质体中秦艽总苷24 h累积经皮渗透量分别为(815.62±39.87)μg/cm^2、(581.60±29.46)μg/cm^2,两者的经皮渗透都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体外释放与经皮渗透试验表明,制备的秦艽总苷脂质体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
摘要:目的:对紫蠊乳膏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通过药理实验研究其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以紫草、美洲大蠊的提取物为主药,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以乳膏的整体外观和综合特点作为考察指标,优化乳膏的基质类型及配比,进一步基于兔耳瘢痕模型进行药理作用考察。结果: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法得出紫蠊乳膏的最佳处方为:紫草提取物2.5 mL(10%),美洲大蠊提取物2.5 mL(10%),硬脂酸3.0 g(12%),三乙醇胺3.0 mL(12%),羊毛脂0.5 g(2%),液体石蜡3.0 mL(12%),蒸馏水9.0 mL(36%),吐温-801.0 mL(4%),尼泊金乙酯0.5 g(2%)。通过兔耳瘢痕实验及其HE切片证明紫蠊乳膏可抑制增生性瘢痕且有助于瘢痕的修复。结论:该乳膏剂具有一定的祛瘢痕功效,可为研制祛瘢痕药物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优选干大枣叶中叶绿素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大枣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及L_9(3~4)正交试验方法,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出叶绿素含量。结果: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为采用14倍量60%乙醇提取2次,每次0.5h。结论:所得工艺稳定可行,能够指导工业化生产。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