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市艺术研究所"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剧场略论——兼议易俗社剧场之于秦腔的意义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6年 第2期37卷 55-59页
作者:李有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安市艺术研究所 
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剧场是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在陕西实践的产物,它的出现表征秦腔媒介传播由传统的神庙剧场、宗祠剧场和会馆剧场正式步入现代都剧场。秦腔受众购买戏票进入易俗社剧场看戏标志秦腔传播"戏剧消费"模式的确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媒体受众主体悖论性身份表征略论
收藏 引用
《编辑之友》2016年 第6期 83-86页
作者:李有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西安市艺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14 
新媒体广泛地融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个领域,业已成为受众获取讯息、分享娱乐和表达诉求的主要媒介。文章通过对新媒体受众的主体实践与精神审美二重性探究,揭示新媒体语境下受众主体悖论性身份表征,进而对新媒体进行理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国古典戏曲“情梦观”叙事艺术略论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16年 第3期 192-200页
作者:李有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安市艺术研究所 
梦作为人的一种较为普遍却又极其特殊的精神活动现象,古往今来因承载抑或呈现的意义与人类哲学、艺术与科学等息息相关而受到中西方先哲的关注,中外典籍有关梦的文献记载数不胜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媒介受众主体二律背反身份表征--兼议新媒介诱发的审美迷思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16年 第8期 47-54页
作者:李有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市艺术研究所 
一、媒介与受众:信息时代深层命题 人类社会历次媒介形态的变迁,都会引发一系列关乎其本身亦即其与人的社会实践与精神维度的异变。从口语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到当下的信息时代,媒介的变迁亦引发了关乎主体性的人精神审美层面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消费时代戏剧消费二重性刍议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14年 第3期 231-243页
作者:李有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安市艺术研究所 
一消费时代与戏剧受众的邂逅随着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长足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形态。数千年农耕文明主导的社会模式渐次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场经济为主的整个生产关系领域变革。《共产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解构抑或建构?——新媒体视阈女性形象表征探微
收藏 引用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 第8期31卷 75-80页
作者:李有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 西安市艺术研究所西安710014 
新媒体业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诉求的主要途径,日益影响受众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接受。新媒体视阈形塑的女性新形象呈现出迥异于以往两性关系的性别模态和性别形象符号表征。女性全面地拥有了话语权,得以在新媒体平台"自由自主&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个体生命意识
收藏 引用
《商洛学院学报》2011年 第5期25卷 46-50页
作者:李有军 王荣西安市艺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14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一直遵循"影以载道"的艺术原则,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起到了凝聚力、向心力作用,而作为个体生命意识在中国电影中长期处于边缘和失语的境遇。时代发展到今天,个体生命意识越发成为当代导演观照的对象,叙述个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陕北民歌生命力探微
收藏 引用
《榆林学院学报》2015年 第5期25卷 13-18页
作者:李有军 白丽云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市艺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16 榆林学院陕西榆林719000 
陕北的民歌是在欢喜中吟唱黄土地文化的民谣,亦是黄土高坡无处不在的学校,更是陕北人民关乎生命本体的自由呐喊和随性吟唱。陕北民歌绵延至今,呈现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审美趣味。从植根于华夏文化的深厚土壤、古之遗风的表达方式、红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