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
87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视图:
排序:
音乐民族志理论范式的塔层结构及其应用特征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报)》2010年 第1期 125-137页
作者: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 
民族音乐(音乐民族志)理论范式的建构受惠于国际性术范式对本土经验所产生的影响。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通过两个关键词"常规科与科革命",形成一个塔形框架予以支撑,阐释人类学也有类似的理论表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内特尔:从“29个论题”到“31个论题”——民族音乐写作及话语25年间的变化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报)》2010年 第1期 94-103页
作者:汤亚汀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 
本文从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写作"角度,通过对内特尔"29个论题"和"31个论题"这两个文本写作的互文性比较,考察新文本的增补、修改如何带有旧文本的踪迹,即新文本如何采用与旧文本"对话"这一修辞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代序:史观念与宋代音乐研究的意义——林萃青《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的解读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报)》2011年 第4期 45-54,4-5页
作者:洛秦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 
写在前面的话 林萃青先生的《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即将问世,我非常兴奋。不只是因为作为出版人将推出一部杰出的音乐著作而为之庆贺。更多的是,作为者、宋代音乐研究的关心者,特别是林萃青先生的生辈朋友,并参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后现代语境与中国声音景观断想——兼及“新格罗夫”条目“音乐人:当代问题”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报)》2009年 第1期 114-126,5页
作者:汤亚汀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 
本文力图以后现代的思路,以文化阐释的方法,诠释现代中国的声音景观,列举了中国的民族音乐构建史,戏曲中的男女反串,"茉莉花"音乐的世界之旅,以及上海犹太社区的"克莱兹默"音乐之旅,这些音乐跨越时空的传播同时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音乐上海”建构的理论、方法及其意义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报)》2012年 第1期 6-25页
作者:洛秦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 
文章通过""之概念、已成为现实的"上海"、存在必要和已具条件的"音乐上海"、逐渐显现的"音乐上海"现状、"音乐上海"所面对的问题及其思考、"音乐上海"的范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文人作曲家周文中——以“音乐文本田野工作”的方式思考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报)》2019年 第1期 9-17页
作者:洛秦中国音乐史学会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 
文章以“音乐文本田野工作”的理念论述"文人作曲家周文中”。作者通过在音乐作話、编辑出版、音乐思考中认识周文中先生,并运用作者的“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分析了周文中先生作为一位文人作曲家,其音乐上的“文人方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与音乐人:当下最关注的论题(九)--与郑苏研究员访谈录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报)》2009年 第4期 127-131页
作者:郑苏 黄婉美国威斯利安大学音乐系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 
黄婉(以下简称“黄”):作为美国ethnomusi-cology中的华人者在国际界取得了如此重要的影响力和地位,您如何看待该科的发展,如何看待中国音乐人的发展成绩和前景。郑苏(以下简称“郑”):首先,让我感谢上海高校音乐人e-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人事·事情·情感·感孕——对话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当事人的叙事与修辞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报)》2010年 第1期 72-80页
作者:韩锺恩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 
本文以人事、事情、情感、感孕八字,对吕骥、贺绿汀、黄翔鹏、吴丽晖、于润洋及其徒子徒孙逐一叙事修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音声”:认知与释义--对音乐民族志研究中认知人类学及阐释方法的读解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报)》2009年 第1期 154-166,5页
作者: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 
音乐人在认知人类学与阐释影响下,已经形成了带有"认知音乐人"(布莱金语)特点的分析思维和方法论,由此促进了音乐民族志研究方法上的明显的改变和发展。通过对其理论前提——音乐民族志文本研究中主体性涉入因素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古韵新声——音乐人视角下的“新评弹”研究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报)》2019年 第1期 161-175页
作者:张延莉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 
“新评弹”并不是一个新词,历史上的“新评弹”已然成为我们今天的“传统”,为什么现在又会产生“新评弹”?“新评弹”新在何处?作者立足当下,将“新评弹”放入历史维度进行了描述与阐释,思考国家、地方和个人与“新评弹”的关系,旨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