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球旋转情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北京同仁医院5~16岁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08例及正常对照108例。方法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使用Image J软件测量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DFA),外旋为黄斑中心位于视盘下缘水平线以下,内旋为黄斑中心居于视盘中心水平线以上,位于两者之间则认为无旋转。分析间歇性外斜视组患者眼球旋转与修正纽卡斯尔控制力评分、斜视角度、立体视的相关性。主要指标DFA、眼球旋转情况及与修正纽卡斯尔控制力评分、斜视角度、立体视的相关性。结果间歇性外斜视组患者平均DFA为(6.17±3.18)°,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的(5.36±2.50)°(t=2.939,P=0.003)。间歇性外斜视组患者眼球旋转(内旋及外旋)者33眼(15.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眼(6.48%)(χ^(2)=8.843,P=0.003)。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DFA大小与修正纽卡斯尔控制力评分及斜视角度、远近立体视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634,P<0.001;r=0.353,P<0.001;r=0.370,P<0.001;r=0.271,P=0.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在控制力越差、斜视角度越大、立体视越差时,眼球旋转情况越明显。(眼科,2023,32:425-429)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护理干预方法在糖尿病视网膜病住院患者的健康知识需求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住院126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由专业人员发放和回收,并采用百分比进行数据统计和资料分析。126份调查问卷全部有效并按时回收,运用百分比进行数据统计和资料分析得出结论对健康教育形式的需求从高到低依次为:与医护交谈、科普手册、电视和微信、疾病专题讲座、图片和宣传栏、与病友交谈经验。,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从高到低依次为:特殊体位方法、治疗方法及效果、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延缓DR进展方法、复诊时间、用药知识、饮食知识、并发症知识、血糖监测方法。结论:针对DR患者对疾病内容的需求特点,采用护理干预开展多种形式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从而提高DR患者手术效果并促进伤口愈合,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调查眼眶骨折术后患者对眼球运动训练的认知和需求,为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提供参考。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含患者一般资料、患者对眼球运动训练相关知识的了解、术后训练遵医行为及患者对训练辅助设备的需求4个方面。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2021年12月间收治的321例眼眶骨折术后患者为对象进行调查。结果(1)患者对眼球运动训练相关知识了解:患者对术后训练注意事项、训练不适症状得分较少,认知情况较差;不遵医行为表现最多的是训练标准的不遵从行为,其次为不能坚持每天训练、不遵从训练时长。(2)术后遵医行为:影响患者出现不遵医行为的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疼痛影响、效果不明显,其他因素和不适应。(3)训练辅助设备需求:目前主要采用手指,患者心中理想的辅助设备是电子训练仪,操作性和舒适性是患者关注的重点。结论眼眶骨折术后患者对眼球运动训练缺乏一个全面性、系统性的认知,护理人员应加强注意事项及不适症状等方面的宣教,针对患者康复期中存在的不遵医行为及时进行干预,同时考虑患者对训练辅助设备的需求,从操作性、舒适性角度开发患者理想的训练器材,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保证患者的康复效果。
摘要:目的比较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房角镜辅助的内路小梁切开术(GATT)的治疗效果差异。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同仁医院就诊并手术的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JOAG)患者37例(44眼)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25例(31眼)。方法对均施行GATT术的两组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12个月,比较术后眼压、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主要指标术后眼压、条件成功率、完全成功率等。条件成功定义为应用降眼压药物下,眼压≤21mmHg。完全成功定义为不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情况下随访眼压≤21mmHg。结果术后12个月,JOAG和POAG两组患者的眼压均较术前显著下降(JOAG组t=6.564,P<0.001;POAG组t=3.624,P=0.001),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均明显较术前减少(t=16.386、7.977,P均<0.001)。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完全成功率分别为81.8%和61.3%,具有统计学差异(χ^(2)=3.919,P=0.048),术后1、6、12个月两组完全成功率无显著差异,术后1、3、6、12个月两组条件成功率也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后12个月累积完全成功率和累积条件成功率均无显著差异。73眼(97.3%)出现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为术后高眼压(JOAG:63.64%,POAG:51.61%),前房积血(JOAG:79.55%,POAG:90.32%),且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随访12个月的结果表明,GATT治疗JOAG与POAG患者有效且效果和安全性无显著差异。
摘要:目的了解眼科日间手术患者对延续护理服务的需求,为日间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为日间手术的术后护理服务提供可行性的护理措施,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方法本研究依据研究目的和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和眼科日间手术术前术后延续护理需求两大方面共39个条目,由专业人员发放和回收,并采用百分率进行数据统计和资料描述性分析。结果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98份,有效率99%。患者对延续护理服务需求度在前3位的是: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主要是如何进行预防(86.87%),对疾病的病因和症状的知晓(83.84%),对手术的了解(72.72%)。结论医院应建立健全适合日间手术患者的延续护理服务模式和护理团队,根据患者实际需要和健康教育需求,制定个性化延续护理服务方案。
摘要:目的观察术前伴有较大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Acrys of SN60TT)后的屈光效果及囊袋内旋转稳定性。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5例(30眼)角膜散光均大于1D的老年性及发育性白内障患者。方法术前通过生物测量及软件计算确定人工晶状体型号及放置轴位,并进行手术切口及目标人工晶状体轴位两步标记,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术中将人工晶状体准确放置于目标位置。术后随访3个月。主要指标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总合散光、角膜散光、人工晶状体柱镜轴位。结果术后裸眼视力1个月为0.73±0.18,3个月为0.79±0.17。最佳矫正视力1个月为0.93±0.13,3个月为0.98±0.09。总合散光术后1个月为(0.68±0.53)D,3个月为(0.47±0.39)D。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为(1.58±0.84)D,与术前(2.02±0.90)D相比明显下降(P=0.00)。手术源性散光为(0.62±0.32)D。术后3个月人工晶状体矫正散光(1.27±0.69)D,与预计人工晶状体矫正散光(1.36±0.44)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术后3个月人工晶状体旋转(4.0±3.2)°,旋转5°以内占76.7%。结论Toric人工晶状体在本文短期随访期间能有效地矫正散光,在囊袋内稳定,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
摘要:目的:了解小梁切除术后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现状,为临床实施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疾病相关知识两部分,对我院52例小梁切除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2例小梁切除术后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得分为(13.38±4.47)分,眼压相关知识、相关症状、治疗用药、术后康复、疾病诱因各维度得分分别为(3.17±0.41)、(2.53±0.82)、(2.26±0.37)、(2.42±0.56)、(2.81±0.37)。不同病程时间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患者存在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尤其存在一些关键知识的欠缺,临床以及延续护理工作都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管理水平。
摘要:目的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春季过敏性结膜炎患者急诊就诊量的变化和影响因素。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9年3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急诊就诊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1985例,2020年、2021年同期过敏性结膜炎患者912例、2343例。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取数据,整理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等情况。按年龄分为未成年组(0~17岁)、青年组(18-45岁)、中年组(46-64岁)和老年组(M65岁)。并根据空气质量指数和花粉浓度指数进行分析。主要指标年龄、患者数量、空气质量指数、花粉浓度指数。结果2019,2020,2021年3月同期眼科急诊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分别为1985例(34.5%)、912例(29.9%)、2343例(39.7%)。2019年未成年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分别为541例(27.2%),1083例(54.6%),301例(15.2%)、60例(3.0%);2020年分别为125例(13.7%)、562例(61.6%)、177例(19.4%)、48例(5.2%);2021年分别为549例(29.4%)、1266例(54.0%)、251例(13.4%)、73例(3.1%)。2019,2020,2021年日过敏性结膜炎就诊量与空气质量指数无相关性(r=O.186、O.111、0.172,P均>0.05)。2021年日过敏性结膜炎就诊量与花粉过敏指数高度相关(r=0.908,P<0.001)。结论受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影响,2020年3月过敏性结膜炎患者数量减少为2019年同期的1/2,未成年人组患者就诊量为2019年同期的1/4。2021年3月北京市花粉浓度的升高增加了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病率。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类胡萝卜素水平与视网膜血管管径之间的相关性。设计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北京“德胜社区糖尿病眼病研究”的462例2型糖尿病(T2DM)受试者。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排除21例受试者后,纳入189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DWR)患者和252例轻中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和生活方式特征。所有受试者都进行一般身体和眼科检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类胡萝卜素水平。通过半自动软件测定眼底像上视网膜血管管径,包括视网膜中央小动脉当量(CRAE)、视网膜中央小静脉当量(CRVE)和动静脉比值(AVR)。比较两组间各个变量的差异。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类胡萝卜素水平与视网膜血管管径之间的相关性。主要指标CRAE、CRVE、AVR、血清类胡萝卜素水平。结果DWR组和轻中度NPDR组CRAE分别为(150.8±16.0)μm和(149.9±14.4)μm(t=0.58,P=0.56);CRVE分别为(220.9±22.2)μm和(230.3±25.1)μm(t=3.97,P<0.001);AVR分别为0.68±0.06和0.65±0.06(t=4.85,P<0.001)。矫正其他危险因素后,DWR组中玉米黄质与CRVE正相关(OR=4.03,95%CI:1.40~19.62,P=0.01);轻中度NPDR组中番茄红素与CRVE正相关(OR=1.01,95%CI:1.0002~1.02,P=0.01)。结论轻中度NPDR患者CRVE较DWR患者显著增宽,AVR显著降低;较高的血清玉米黄质和番茄红素水平与较宽的CRVE相关。(眼科,2023,32:409-415)
摘要:目的评估微导管引导的小梁切开术治疗初次手术和既往手术失败的儿童青光眼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微导管引导的小梁切开术的儿童青光眼患者28例(39眼)。方法回顾初次手术组(A组,15例22眼)及再次手术组(B组,13例17眼)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压、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眼压及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的变化及手术成功率。随访时间为6~17个月(中位数为13个月)。主要指标眼压、降眼压药物种类、手术成功率。结果A组术前平均眼压(31.23±6.05) mmHg,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5.14±4.63)mmHg(t=8.40,P<0.05);术前使用降压药种类的中位数(范围)为3(1~4),术后为0(0~2)(Z=3.97,P<0.05)。B组术前平均眼压(29.47±5.75)mmHg,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5.65±4.03)mmHg(t=6.97,P<0.05);术前使用降压药种类的中位数为3(1~4),术后为0(0~2)(Z=3.75,P<0.05)。末次随访A组完全成功率为77.27%,B组为88.24%(P=0.438)。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随访半年以上的结果显示,微导管引导的小梁切开术治疗初次手术和再次手术的儿童青光眼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