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视网膜血管管径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北京德胜社区糖尿病眼病随访研究的85例2型糖尿病患者(51~80岁)及年龄性别匹配的26例无糖尿病者(51~78岁)作为对照。方法8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DR情况分成两组:无DR(NDR)组(51例)、轻中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34例),26例无糖尿病者为对照组。使用计算机软件测量视网膜中央动脉管径当量(CRAE)和视网膜中央静脉管径当量(CRVE)。使用光学断层成像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同时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糖尿病病程、身高、体重、糖化血红蛋白等数据。比较三组间CRAE、CRVE的差异,并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主要指标CRAE、CRVE。结果无糖尿病对照组右眼、NDR组右眼和NPDR组病变严重眼的CRAE分别为(151.91±13.65)μm、(156.73±11.53)μm、(154.08±9.82)μm(F=1.58,P=0.21);CRVE分别为(226.60±11.84)μm、(231.70±15.65)μm、(244.59±13.82)μm(F=13.43,P<0.01);NPDR组比无糖尿病对照组和NDR组CRVE均显著变宽(P均<0.01),而对照组和NDR组CRVE无统计学差异(P=0.42)。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三组中CRVE与年龄均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CRVE与年龄呈负相关;与正常对照及无DR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轻中度NPDR期患者的CRVE显著增宽。(眼科,2022,31:195-199)
摘要: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人群视觉损伤负担并分析1990年至2015年视觉损伤负担的变化趋势。设计汇总分析。研究对象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Study,GBD)"中的中国人群数据。方法采用GBD的研究方法和数据,该研究是定量地评估疾病损伤对健康造成的损失的全球性合作研究项目。研究使用标准化的分析程序对各个疾病损伤对健康造成的负担进行测算,其评价方法实现了不同疾病、时间和地域间的健康数据的分析比较。主要指标伤残损失寿命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包括YLD、YLD率和YLD构成比分布。结果 2015年中国人群视觉损伤的YLD为488.5万人年,占全球视觉损伤YLD总数的17.3%。视觉损伤引起的YLD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1990年至2015年间中国人群视觉损伤YLD逐年增长,2015年YLD(488.5万人年)与1990年(288.3万人年)相比增长了69.4%。标准化YLD率在1990年至2010年间逐年增长,却在2010年至2015年间呈下降趋势,2015年标准化YLD率(340.1/10万)与1990年(330.4/10万)相比仅增长了2.94%。结论 1990-2015年我国人群视觉损伤负担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校正年龄构成和人口基数的影响后显示2010年后视觉损伤负担略有好转。
摘要:瞳孔扩张器可辅助小瞳孔白内障手术。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有Morcher瞳孔扩张器、Graether瞳孔扩张器、Perfect瞳孔扩张器、Siepser瞳孔扩张器、Malyugin 环瞳孔扩张器和OASIS瞳孔扩张器。随着其设计和使用技巧的不断改进,瞳孔扩张器被认为是目前小瞳孔白内障手术时损伤较轻、辅助作用良好的方法之一。
摘要:随着现代屈光手术的不断进步,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作为一种屈光不正的矫正方法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ICL植入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发生率约2%~3.5%,严重时需白内障手术(<1%)。ICL植入术后早期并发性白内障与手术操作、患者年龄及屈光度等有关,而晚期并发性白内障多归因于ICL与晶状体的接触或房水循环改变有关。近年来术后早期并发性白内障发生率明显下降,与ICL材质与设计类型改进、手术经验增长等因素有关。ICL拱高过低术后白内障发生风险上升,有研究认为理想拱高应在250~750μm之间。
摘要:目的白内障术中人工晶状体植入是术后恢复视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人工晶状体种类繁多,不同材料和不同设计的人工晶状体在临床应用方面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文中对近年来人工晶状体材料研究进展,包括传统的PMMA材料、硅胶和水凝胶材料、丙烯酸酯材料以及可注入式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优缺点及临床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分析眼部分离棒状杆菌的分布、鉴定及药敏结果,讨论该菌属在眼部感染中的临床意义。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患者眼部分离的171株棒状杆菌属。方法由专业人员取材,对眼部分离细菌培养标本接种、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棒状杆菌生化反应鉴定条(API Coryne)鉴定44株/171株菌株,并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耐药性,进行12种抗生素临床测定。主要指标棒状杆菌种类及耐药情况。结果171株棒状杆菌主要来源于结膜(57.8%)和角膜(27.2%)。鉴定的菌株可分为9种,其中麦氏棒状杆菌21株(47.7%),拥挤棒状杆菌6株(13.6%),水生棒状杆菌和丙酸棒杆菌各4株(9.0%)。药物敏感率依次为万古霉素100%(37株),替考拉宁90.2%(51株),利福平85.9%(128株),阿米卡星85.1%(134株),庆大霉素84.3%(134株),妥布霉素82.1%(134株)。结论麦氏棒状杆菌可能是中国北方眼部感染最常见的棒状杆菌。万古霉素对棒状杆菌属抑菌作用最好。
摘要:目的描述中国人携带ECM7基因变异导致类脂蛋白沉积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致病基因变异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携带ECM7基因致病变异类脂蛋白沉积症患者北京同仁医院2例和目前中国已报道的14例。方法回顾患者.的临床表现。采集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Sanger测序法对先证者进行ECM1基因序列分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检出可疑致病变异的致病性,并行家系共分离验证。主要指标ECM1基因变异、眼部体征、声音改变、皮肤黏膜异常情况。结果16例患者平均年龄(20.9±13.8)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和眼睑串珠样丘疹的表现。8例患者自出生起发现声音嘶哑,2例出现在婴儿期,6例出现在幼儿期。其中2例患者在上下睑均出现眼睑串珠样丘疹,另14例患者仅在上脸发现。这些患者共检出ECM7基因14种致病变异,包括5种错义变异、4种移码变异、3种无义变异、1种剪接位点变异、1种大片段缺失。错义变异是检出变异的主要类型,占变异总数的35.7%。变异集中发生在6、7外显子,变异频次占比为58.7%。位于第6外显子的p.(Cys220Gly)变异是中国人群的变异热点。结论类脂质蛋白沉积症患者均有声音嘶哑和眼脸串珠样丘疹的典型表现。中国人ECM1基因变异集中在6、7外显子,热点为第6外显子的p.(Cys220Gly)。
摘要:目的探讨HLA-A/B、DR抗原的基因配型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的影响。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穿透性角膜移植角膜供受体材料150对。方法回顾角膜供受体的基本信息、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可能引起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对供体角膜环和受体病变组织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法进行HLA-A/B、DR抗原的基因检测及配型。根据供体与受体HLA配型是否一致分为配型符合组及配型不符合组。采用χ^(2)检验对组间排斥反应率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配型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对发生排斥反应的发生风险。主要指标不同HLA抗原基因配型的排斥反应发生率;发生排斥反应的OR值。结果150对角膜组织中HLA-A/B配型符合组64例,3例(4.69%)发生免疫排斥反应;配型不符合组86例中23例(33.72%)发生排斥反应(χ^(2)=18.430,P<0.001)。HLA-DR配型符合组34例,9例(25.71%)发生免疫排斥反应,配型不符合组115例,23例(20%)发生免疫排斥反应(χ^(2)=0.522,P=0.4699)。HLA-A/B和HLA-DR同时匹配者18例中2例(11.11%)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不同时匹配的132例中30例(22.73%)发生排斥反应(χ^(2)=1.274,P=0.2591)。Logistic回归显示,校正年龄、术前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后HLA-A/B配型不符合组与配型符合组比,发生术后排斥反应的OR=20.78(95%CI为4.95~87.16)。结论HLA抗原的基因配型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有重要影响,其中HLA-A/B抗原基因匹配可降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HLA-DR抗原基因匹配不能降低术后免疫排斥反应。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光学区人眼角膜像差的分布及其随年龄的变化趋势。设计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2006-2007年“邯郸眼病研究”30~87岁健康者2308人。方法采用i-trace视觉分析仪测量受试者的角膜像差。主要指标角膜3~6 mm光学区3阶、4阶高阶像差中的三叶草、彗差及球差的Zernike系数和均方根(RMS)值。结果6 mm光学区角膜三叶草、彗差及球差在角膜总体高阶像差中占比分别为27.7%、27.7%、44.2%。6 mm光学区角膜垂直三叶草、垂直彗差、水平彗差、斜向三叶草和球差的RMS值分别为(0.194±0.508)μm、(0.199±0.309)μm、(0.135±0.108)μm、(0.137±0.131)μm、(0.295±0.145)μm;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73、0.181、0.083、0.154、0.073(P均<0.001)。线性回归显示:随年龄增加,垂直三叶草向负值方向变化R^(2)=0.021(P<0.05);垂直彗差、斜向三叶草和球差向正值方向变化R^(2)分别为0.004、0.007、0.008(P均<0.05)。垂直三叶草和垂直彗差在高年龄组中明显大于低年龄组,H值分别为75.89、74.97(P均<0.001);斜向三叶草次之62.71(P<0.001);水平彗差和球差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最小16.17(P=0.003)、22.47(P<0.001)。结论角膜6 mm光学区的球差在角膜高阶像差中占比最高。随年龄增加,角膜垂直三叶草向负值方向增大,垂直彗差、斜向三叶草和球差向正值方向增大。三叶草和垂直彗差在高年龄组明显增大,水平彗差和球差随年龄的增幅较小。
摘要:目的分析念珠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念珠菌性角膜炎患者18例(18眼)。方法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均采集病史,根据严重程度分期观察其临床特征,并行角膜刮片、真菌培养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主要指标临床分期和特征,角膜刮片、真菌培养分离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中11例(61.11%)有病毒性角膜炎病史并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其中8/11例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患者伴有糖尿病史。18例中早期7例(38.89%),表现为角膜上皮缺损、浅层角膜基质多发点状浸润灶。进展期5例(27.78%),表现为点状浸润灶融合,溃疡形成,部分伴有前房积脓。晚期6例(33.33%)表现为角膜溃疡扩大,溃疡边缘沟状融解,常伴有前房积脓。13/14例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可见真菌孢子,6/14例发现假菌丝样结构。11例(61.11%)患者角膜刮片可见酵母样真菌芽生孢子和/或假菌丝。17例行真菌培养,10例(58.82%)为白色念珠菌,3例(17.64%)为光滑念珠菌。分离的菌株对检测的眼部抗真菌药物敏感率均大于88.24%,其中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敏感率100%。结论念珠菌角膜炎多见于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的病毒性角膜炎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菌落样浸润灶,严重者可形成溃疡伴有前房积脓。角膜刮片、真菌培养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阳性率,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对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敏感率高。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