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
2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以侧取致 以瘦标骨 以涩见古——周汝昌先生的书法观及其书法艺术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03年 第12期 63-65页
作者:解小青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 
读完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著《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一书后,深为倾倒击节。当我讨教于周老时,他对书法艺术的那种沉醉、投入和沉浸其中的那种享受,使他的眼神充满执着的向往和深邃的明静,我不能相信周老已经几近失明并严重失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技法程式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的影响——也说“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
收藏 引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5期 132-137页
作者:李放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与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是中国墨竹画历史上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作经验表述。前者体现了墨竹画技法程式尚不完备时期的绘画特征,后者则反映了技法程式高度完备条件下的画竹特点。中国人临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缪篆考辨
收藏 引用
书法研究2000年 第6期 11-25页
作者:赵宏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 
“印宗秦汉”思想自元明以来被树立后,“秦汉印”一直是明清篆刻流派乃至现代印人赖以取法的最高典范。但现今印学理论界有一种看法,认为缪篆是谬误的篆书。若以汉印文字为讹误之篆书的观点成立,势必会影响到人们对秦汉印章、篆刻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书道玄妙:唐人对书法内涵的认识
收藏 引用
书法研究2000年 第6期 54-64页
作者:甘中流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 
唐朝书法理论昕反映出来的主要观念是“书道玄妙”,这是唐人对书法艺术本质的体会与认识,也体现唐人对书法艺术穷极目标的追寻。基于这个观念,唐人对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涉及到书法艺术创造中主、客观两方面的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汉字产生传说的书法学意义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04年 第7期 33-35,90页
作者:叶培贵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对汉字的产生,有过如下说明: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魏晋南北朝士人书法的社会价值
收藏 引用
书法研究2000年 第6期 43-53页
作者:王元军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 
魏晋南北朝书法的发达除了因为它是一门自觉的艺术之外,还在于书法在当时社会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一,在人物品评盛行时期,书法体现了上人的文化素质与精神风貌。其二:在讲究门阀等级观念的时代,书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代选官“四才”制度的推行与意义考察
收藏 引用
《史学月刊》2004年 第3期 36-42页
作者:王元军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北京100037 
唐代官吏铨选标准中的“四才”制度 ,即从身、言、书、判几个方面对政府官员的素质进行要求。但这些标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 ,因存在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 ,没有被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 ,身、言形同虚设 ,书的考察也非专指书法 ,选官重在考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黄庭坚论“韵”
收藏 引用
书法研究2000年 第6期 65-73页
作者:张传旭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 
黄庭坚认为,书法作品能否以“韵”胜,当以“脱俗”为前提,以法度作保障,强调人格与学养的修炼,艺术与人格的统一,于时代风格的取向上,崇尚唐代雄浑刚健的盛唐之韵。这与崇尚魏晋“萧散简远”的正统韵论不同,也与明清书论中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评莱辛的美学名著《拉奥孔》
收藏 引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5期 60-63页
作者:李放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北京100037 
莱辛的美学名著《拉奥孔》,无论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还是对整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若就造型艺术来说,《拉奥孔》的观点却是十分保守的。莱辛对诗与画的界限划分不但过分绝对化,而且极端片面,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书估》: 唐代书法市场交易繁荣的重要标志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05年 第9期 91-92页
作者:李放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 
一、的出现反映了唐代法书市场交易的客观要求是唐代书论家张怀瓘于天宝十三年(754)作,它的出现反映了唐代法书市场交易的繁荣.有诸多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