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
1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痛苦中的执著与蜕变——论林风眠1926—1935年形式探索历程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1年 第6期 115-124页
作者:莫艾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 
1926年到1935年,是林风眠留学归国后面对中国现实,逐步确立艺术观与艺术形式探索方向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作品生动地揭示出画家在其艺术成熟期到来之前的艺术发展脉络和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形式分析入手,揭示其形式探索由表现主义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民国前期徐悲鸿“写实”主张的内涵、现实指向与实践形态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2013年 第4期 42-47页
作者:莫艾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副教授100048 
徐悲鸿的"写实"主张长期以来成为其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核心观念。本文试图将探讨放置回对象所处的历史语境,探析此主张与其根本的艺术理解间的内在关联,揭示其由此产生的现实针对性,探究此理解涉及的艺术史典范、语言形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德国高校本科艺术史教育特色及相关思考
收藏 引用
美术2013年 第2期 129-133页
作者:莫艾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 
作为对已有艺术史的认识和梳理、对基本文明价值和人类精神历史的整理与揭示,艺术史教育无疑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中国现当代语境下,由于从社会结构到文化传统的剧烈变化,艺术方向的把握变得尤其困难。这样的困境特别需要艺术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明代丝绸对藏区的输入及其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国藏学》2007年 第1期 58-63,F0002页
作者:吴明娣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丝绸一直在汉藏艺术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明代丝绸通过官方赏赐和民间贸易大量输入西藏及其他藏区,被广泛运用到藏族的宗教活动和社会生活中,不仅改善了藏族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且对其精神生活也产生了显著影响,这在藏族金属工艺、佛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美术史论学科“财经学转向”来临了吗?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2年 第2期 25-26页
作者:于洋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近些年来,艺术管理、艺术市场、文化产业、艺术批评与策划等作为新兴专业方向,在国内各艺术院校与综合高校艺术院如火如荼地开办。传统意义上由"史、论、评"三个专业方向构成的美术史论学科格局,也随之更趋全科化与社会化。自上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中国美术观”到“重返中国”——简论作为文化策略的中国美术价值观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1年 第6期 65-67页
作者:于洋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北京100048 
一、重建中国美术价值观的问题意识近年来,随着"中国元素"、"中国学派"、"国家文化形象"等一列概念的提出,从电影到绘画、从设计到建筑,重审中国艺术价值观、建构国族文化形象的研究与讨论,在一波又一波声浪中渐成热点显学,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地域美术史研究的价值、方法与问题意识——中国地域美术史研究暨《北京美术史》学术研讨会
收藏 引用
美术2010年 第6期 106-107页
作者:莫艾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承办的“中国地域美术史研究暨《北京美术史》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4月10至11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举办,为期两天。研讨会汇集了国内地域艺术史研究领域有所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国前期(1911-1927)北京画坛传统派社会交往关考察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2011年 第1期 52-59页
作者:莫艾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博士100048 
本文以考察民国前期北京画坛传统派的社会交往关为主旨,分别揭示了传统画派和梁启超圈子、蔡元培及北大画法会、北洋势力、前清皇室,以及文化界各群体的交往关,以及这几支力量对于传统派艺术实践所发挥的不同层面、方向的作用。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革命理想与时代印迹——诸家谈江丰的艺术思想与教育理念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2年 第4期 57-60,2页
作者:于洋中央美术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 
当中国进入一个要求文化自觉与自强的时代,中国的美术理论研究和美术创作批评,同样需要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和中国文化立场之上,以此来对那些为新中国美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美术家,对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的美术创作,对中国美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积极“求异”的审思:从潘天寿早期画论看20世纪中国画的现代策略
收藏 引用
美术2011年 第5期 94-97页
作者:于洋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中国画坛上,新旧之争、中西之辩几乎一直是所有中国画家难以绕过的话题。传统中国画如何面对西方绘画的冲击,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性格和身份?这场辩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尤为集中而激烈。一些画家站在传统本位的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