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8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指向智能素养培的小初高贯通人工智能项目式课程设计——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新学校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5年 第1期 68-71页
作者:冷晓莉 刘峡壁 赵玉峰 崔红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科技创新中心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力量。教领域应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着力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2017年,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要“完善人工智能教体系,加强人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十二年一体化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为例
收藏 引用
《基础教课程》2023年 第8期 4-13页
作者:黄静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艺术审美教育中心 
学校工作需要实现结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为真正落实以美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利用学校十二年一贯制的优势,一体化构建美课程体系,打破学段界限与学科壁垒,充分挖掘学段衔接与跨学科融合的新动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课程思维:学校课程建设的一套思想方法——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课程建设为例
收藏 引用
《教学管理与教研究》2024年 第6期9卷 13-17页
作者:宋世云 丁新 唐枫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97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100096 
学校话语体系中,对课程的表达经常含糊不清,课程与教学梳理不顺,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课程思维”。文章对北京市课程建设先进单位首都师大附属新学校的课程建设之路进行分析,探索其课程建设的思想方法,即“课程思维”,包括课程建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化工具支持下的信息科技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小学三年级“初识人工智能”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5年 第3期 15-18页
作者:郭宴伟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 
当前小学信息科技教学面临学生前课遗忘、设备配置低、科技伦理教缺失等问题,限制了教学效果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由数字化工具支持的信息科技教学模式包括复用数字资源唤醒前课记忆、善用数字化工具赋能新知学习、利用数字化评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指向科学素养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课程设计及实践——以“中学生如何理性认识酒与饮酒行为”议题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国科技教2025年 第3期 20-24页
作者:焦健健 于北鸿 蔡欣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为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供了新的路径。以“中学生如何理性认识酒与饮酒行为”为议题,引领学生从科学、经济、文化、政治、健康等多个方面认识饮酒行为,通过查阅资料、实验、参观实践、辩论等活动,多元认识并理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巧用剧本提高小学中年级英语故事教学的实效性
收藏 引用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 第1期 13-14,24页
作者:程欲颐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一、研究背景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核心的就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而要落实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依赖于教师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学生的有效学习需要依靠教师有效的教学,而其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基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明悉引物设计 参透PCR技术
收藏 引用
《生物学教学》2019年 第3期44卷 37-40页
作者:孙娟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北京102208 
PCR是高中生物学的重难点之一,引物设计是PCR的核心。本文通过对引物设计题型的分类和解析,促进学生深度理解PCR的原理,以及PCR技术在基因定点突变、酶切位点添加、突变位点确认等问题解决中的广泛应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管理社区我参与”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年 第9期9卷 56-59页
作者:孙淼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高中部 
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这节课的内容设计依据统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中的第六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课程目标要求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初中生物学线上教学实践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学生物教学》2022年 第27期 22-24页
作者:蔡娟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北京100096 
为应对线上教学带来的巨大挑战,借助丰富的实践案例梳理了生物学线上教学的一些做法和研究,包括问题设计、情境教学、家庭探究活动在新授课中的实践研究;利用"每日交作业""问卷星"等网络平台进行学习评价;开展基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美好社区我共建”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年 第9期9卷 51-53页
作者:张崧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小学部 
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社区的变化,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未来为社区做贡献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渗透"家国情怀",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