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自约瑟夫·伍德·克鲁契上世纪初发表《悲剧性谬误》以来,宣布悲剧已经死亡的评论家不乏其人。本文持相反观点,认为悲剧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只不过它们在语言风格、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创作题材、思想主题等具体细节上与古典悲剧有所不同。就作品题材而言,古希腊悲剧侧重展现半神半人的传奇人物命运,文艺复兴悲剧侧重描写宫廷内部的倾轧与争斗,法国古典主义悲剧既讲神话故事,又写帝王历史,现代悲剧则将目光投向中产阶级和小市民的日常生活。现代悲剧与古典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现代作家对人性的理解更为宽容。在思想主题方面,现代悲剧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社会悲剧"和"私人悲剧"两大类,它们以不同的形式,继续讲述人类的悲伤故事。
摘要:王国维是首位融入全球悲剧话语的中国学者,其美学视角主要源于19世纪德国的唯意志论。虽然在细节阐述。上稍有出入,但他对悲剧的价值、功用、文类特征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与叔本华基本一致。首先,王国维遵循叔本华的悲剧成因三分法,把艺术评论的焦点转向道德上普普通通的人群。其次,他反对“诗的正义”,认为这有悖于众生皆苦的人生真谛。再次,他把苦中有乐的特殊审美体验纳入“壮美”范畴,对应于叔本华提出的“崇高”概念。最后,王国维和叔本华把人间苦难都归咎于盲目扩张、永不满足的生存意志,这一审关立场虽然不分青红皂白,但在客观上仍然对社会权贵过度贪婪起到批判作用。这表明提倡“出世”或“退让”在特殊的语境下不失为一种积极的道德存在。
摘要:绘画是否符号?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但如果说绘画经常使用符号,似乎没有太多人反对。从这个意义上讲,符号学对绘画的制作和欣赏应该有所帮助。当然,符号学内部流派林立,对认知绘画的贡献大小不一。例如,索绪尔结构主义理论过于关注符号的相互关系,且忽略非语言符号的作用,因而在解读绘画时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或者牵强附会。反之,皮尔士的逻辑学十分重视主体思维活动,尤其是相似性和指示性推理,为我们理解绘画带来不少启迪。总的来说,绘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再现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似性,但这只是解读绘画的第一步,要把握具体作品的深刻含义,我们还需通过指示性或像似性推理,将被再现的客体置于相关文化背景之中。由于后者较前者更具任意性,作者的创作意图未必能够在观者的解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符号学的任务即尽可能减少这两者之间的偏差。
摘要:弗里德里希·尼采是西方美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超越简单的模仿说和写实论,指出艺术作品的虚构性和实用性。其虚构性主要源于日神精神所表现出的梦幻特征,其实用性则源于人最根本的生存意志。也就是说,艺术除了帮助我们认知世界,还能够增强人的生存欲望,所以不应该被从理想国驱逐出去。与此同时,尼采还强调悲剧这一特殊艺术门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倘若我们过于依赖日神的麻醉剂,文学和艺术就会逐渐丧失其严肃性,成为专门取悦大众的流行作品。这时就需要直面人生的酒神来干预,增强我们对人间苦难的敏感度。与其前辈叔本华的意志论相比,尼采的日神与酒神之辩证统一学说更加积极,它不提倡放弃生活,而是鼓励个人在人类整体生活中寻求形而上的生存意义。令人遗憾的是,尼采对具体悲剧作品的解读常常失之偏颇,他关于古希腊悲剧死于欧里庇得斯手中的论断也因而令人质疑。尽管如此,尼采将悲剧艺术之消长与人类文明之变迁相连接的开创性努力功不可没,有助于我们克服长期统治着理论界的艺术本体论。
摘要:继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之后,专门讨论悲剧艺术的学说在西方绵延不断,但它们大多只是古典理论的现代翻版。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于20世纪中叶提出的文化唯物主义悲剧理论是一个醒目的例外。总的说来,威廉斯主张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悲剧艺术的演变,在其不同的表现形态中找出与之对应的情感结构。他还指出艺术并非生活的被动印记,而是作家积极参与的结果。现代悲剧也不例外,它们是现代人对人生苦难所做出的反应。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我们对死亡和痛苦的看法不尽相同,但这恰恰是悲剧艺术之重要性所在:它涉及"一个时代的根本信仰和冲突"。
摘要:本文讨论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如何为文学和艺术评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关注点。在他之前,戏剧诠释受到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影响,沉迷于人物性格分析,忽略作品的整体构思以及作品与外部历史之间的宏观联系。然而,黑格尔的"冲突论"不无缺陷。除了几乎被学界抛弃的"和解说"以外,黑格尔对冲突的理解过于狭隘。"两善对峙"的戏剧情景确实令人揪心,但这远不是悲剧冲突的全部。我们有必要对黑格尔的理论加以改造,使之囊括发生在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只有一个全面的冲突理论,才能更加有效地解释古今中外的悲剧文本。
摘要:17世纪40至90年代,悲剧这一艺术门类在法国巴黎大放光彩,其主要代表人物为高乃依和拉辛。两位作家都以理智与情欲之对立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催人泪下的悲伤故事。相比之下,高乃依的作品更为豪迈,讲述英雄儿女不惜为家族荣誉和国家利益而牺牲爱情;拉辛的作品则比较凄惨,展示压不住、挡不回的致命欲望。这一"豪"一"凄",组成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响亮二重奏。
摘要:克尔凯郭尔是近代西方悲剧理论史上一位"孤僻的怪才"(伊格尔顿语)。与黑格尔一样,他认为古典悲剧之最大特征是关注伦理力量之间的冲突,现代悲剧则把目光投向戏剧人物复杂多变的个人感受。克尔凯郭尔企图融古今悲剧为一体,以使现代悲剧人物同样具有英雄本色。遗憾的是,他所钟情的悲剧主角过于依赖非理性的信仰,脱离日常生活的伦理话语,悲剧艺术也因此失去其应有的道德批判力。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