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唐宋作家对记体文表意潜能的发掘推动了这一文体的成熟。在颂扬功德的原始意义上,记利用其不同于碑、铭的当代性,以地方官为中心,展现地方与时代的特殊性,拓展了反映现实的广度。对营造合理性的发掘形成记体文意义探索的纵深路径。在强调合理的营造次序及观游的政治功能外,古文家描绘寄托复古理想的官民同乐场景,以取代对营造合理性的直接论证。与此同时,感慨、自叙及反思中包含的"破体"力量从反面拓展了记的意义。失意文人发现山水,营筑草堂,使营造的意义归于文人内心的构建,而对物我关系的反思质疑营造、收藏等行为的合理性,进一步消解社会功能对记的限制,将其净化为一个纯粹的思辨或叙事空间。简言之,记体文的意义构建在政治理想基础上,在其发展中,功业的重要性渐次为职责、志趣所取代,自然、情志、艺术主题与政治主题比肩。在营造题材启发下的意义探索推动了记体文的文体独立及其表现力的发展。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