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详细

深圳文博会:在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之路上前进

发布时间:2016-05-12

  由文化部、商务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5月12日至16日举行。作为“十三五”时期举办的首届展会,备受中外瞩目的本届深圳文博会举办有何特殊意义,有哪些特色亮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哪些政策利好?围绕这些问题,深圳文博会组委会副主任、文化部部长助理于群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举办本届深圳文博会有何特殊意义?

  于群: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努力开展工作,是实现“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良好开局的基本遵循和工作主线。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打造专业化显著、市场化突出、国际化鲜明、辐射带动性强的品牌性文化产业展会是重要一环。文化部继续联合有关部门举办本届深圳文博会,围绕“一带一路”“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的办展路径,全面推进“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打造平台、以展兴业”的办展方针,以“贸易扬帆,文化远航”为主题,发挥其作为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优势,有利于构建展示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好窗口,海内外文化产业界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好平台。

  记者:据了解,本届深圳文博会筹办更注重提升质量和效益,特别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于群:本届深圳文博会在招商招展、展馆设计、活动设置、展会服务等筹办工作各个方面,贯穿了“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之路,在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提升上下功夫”的基本要求,注重主展馆、分会场联动,彰显国家战略、提升质量内涵、树立国际品牌、深化跨界融合、强调交易实效、突出社会效益,主要呈现出以下四大特色:

  一是突出“一带一路”主题,海外招商力度加大,海外展区扩馆增量提质,文化出口贸易功能进一步提升。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98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9万名海外采购商将前来洽谈、参展、采购。海外展区面积占全馆面积达20%,其中“一带一路”馆由上届2660平方米扩大至7500平方米,参展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由上届的15个增加至35个。

  二是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全国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组织各自优秀文化产品及项目参展,展商结构更优化,参展企业包括国内文化企业30强、文化类上市企业、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等龙头企业或机构。交易务求实效,交易数据统计更专业,通过互联在线平台实时统计,重点统计合同成交、拍卖成交和零售成交等实质性交易数据,意向成交额将不再公布。

  三是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文化+”跨界融合加深。主展馆第一次设立文化创客馆,国内外知名创客机构参展,参展内容主要有创客空间、创客孵化器、创业团队、3D打印设备、开源硬件供应商、工业设计与创客交流融合、互联众筹平台、可穿戴设备等。跨界融合面广量增,“文化+互联”“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时尚”等一批“文化+”新业态集中亮相,举办以文化创客、文化跨界融合为主题的100多项活动。

  四是社会效益进一步凸显。相关活动安排注重弘扬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大惠民力度,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举办数百项面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文化活动。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力度。完善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博会的评价反馈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

  记者:通过深圳文博会的窗口,可以看到居民文化消费意愿和能力在不断增强。请问文化部在培育和拉动文化消费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是否有相关政策出台?

  于群:促进文化消费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更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文化消费,培育文化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转型升级新的支撑点,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重要贡献。

  近年来,文化部从扶持创作生产、扩大有效供给、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效能等多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夯实文化消费基础,改善文化消费条件,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提高文化消费的便利性,加速释放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从2012年起,文化部在促进文化消费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联合有关机构研究建立文化消费指数体系;开展“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政策和措施研究”的专题调研;2015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开展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分别在东、中、西部地区选择典型地区,采取不同的促进文化消费的措施进行政策试点,从供需两侧有效释放文化消费潜力。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的战略部署和中央深改组明确的2016年工作要点,加快培育文化消费成为新兴消费热点,文化部、财政部决定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并于4月28日联合印发了《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通知》。

  试点工作将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一批试点城市,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形成若干行之有效、可持续和可复制推广的促进文化消费模式。文化部将综合各地报送情况,经过专家评审等程序,统筹确定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名单;试点工作将加强对各地试点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试点工作中,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做好文化消费数据的收集监测和分析应用,及时了解各地文化消费情况,引导文化企业按需生产,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指导地方政府调整试点政策,增强试点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

  文化部将对各地试点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考核评估,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效果,积极探索创新,丰富试点模式,收集整理各地在开展文化消费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及案例,探索建立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推动我国文化消费总体规模持续增长,带动旅游、住宿、餐饮、交通、电子商务等相关领域消费,不断增强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记者:“十三五”时期,文化部将重点实施“一个工程”,构建“四大体系”。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其中一项关键任务,这项工作将如何推进?

  于群:“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将重点实施“一个工程”,构建“四大体系”。“一个工程”就是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四大体系”包括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对外文化交流体系。通过“一个工程”“四大体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让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更殷实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需要从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体系、布局体系、组织体系、支撑体系等几个方面着力。优化文化产业的结构体系要提升文化产业各门类的创意和科技含量,进一步拓展完善文化产业链条。优化文化产业的布局体系,就是要形成适应“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文化产业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区域、城乡布局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组织体系要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文化企业相互促进的产业组织体系。优化文化产业支撑体系要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消费、服务、载体等多方面支撑水平。

  “十三五”期间,文化部将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开拓创新,全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落实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将文化产业纳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用好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扩大加深文化金融合作;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做好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内部建设的基础设计。

  记者:请问文化部在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和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于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发展文化贸易、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质增效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特别是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细化了重点举措和任务分工,为对外文化贸易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化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对外文化贸易: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一是建立健全双边、多边政府间文化贸易对话机制,引导行业间、企业间合作与交流。二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针对演艺、数字内容、艺术品及授权产品、工艺美术品、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文化贸易核心领域,完善学术研究、人力资源、品牌策略、法律援助、信息服务、投融资等支撑机制。2012年至今,文化部贯彻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等宏观战略,在上海、北京、深圳先后设立了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目前各基地发挥各自优势,在促进文化贸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时所作的重要指示为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部将从大力推进基地对区域的辐射力度、全面推进基地的示范效应等方面着手,把基地建设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理念领域跨越式突破的文化高地。

  围绕壮大市场主体,一是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支持骨干和中小文化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突出创意特色,夯实贸易基础,优化贸易结构。二是鼓励文化企业与海外战略合作伙伴联合投资文化产品和项目。三是实施民族品牌战略,鼓励文化企业塑造民族文化品牌,提升品牌内涵,维护品牌形象,充分利用现代传播体系和语言输出“中国创造”理念。四是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加快国际间、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人才流动,重视文化贸易专门人才的素养训练及提升。

  围绕整合优势资源,一是依托现有交流平台和渠道,挖掘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特色和潜力,推动内地与港澳台地区文化企业在创意策划、品牌推广、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广泛深入合作。二是联合港澳台地区文化企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共同开展海外投资,加强文化投融资服务的互联互通。三是在内地与港澳台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合作共赢理念为指导,依托“一带一路”“金砖五国”“东盟10+3”等多边合作机制引领对外文化贸易合作的新方向。

  记者:您对今后深圳文博会发展有何期待?

  于群: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关键要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进入“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展会面临转型升级、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发展的问题。深圳文博会作为文化部重点支持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展会,在文化产业展会转型升级中应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希望深圳文博会坚持“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之路,在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提升上下功夫”的理念,总结自身成功运作模式和经验,制定好和实施好自身发展规划,对内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掌握和引领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对外充分与国际接轨,不断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办会水平、优化展会服务,很好发挥“内引外联”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推介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中外文化产业交流发展的文化产业展会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