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详细

【观点聚焦】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6-09-08

QQ截图20160908134048.jpg


文化自信: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世界是地球上所有民族文化的集成。民族作为具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共同体,通常也表现出具有相同的文化特征。当今世界70多亿人口大约由2000多个民族组成。无论人口多少,各民族都具有自身相对稳定的文化特色与传统,从而形成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当今世界。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又反过来指导规范实践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文化引导人类不断超越现象、个别、当下,进入本质、普遍和久远,是人类的意义之源、力量之源和秩序之源。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它特有的历史创造积累和精神记忆,是它特有的生存方式。就一时一事而言,文化的力量也许弱于物质力量,从长久意义上看,文化的力量是坚不可摧的。比如,古希腊城邦不免土崩瓦解,但古希腊文化却历久弥新;罗马帝国虽然被野蛮民族摧毁,但罗马文化并没有消亡。在中国历史上,处于蒙昧状态的游牧民族数度入主中原,建立过“五胡”、辽、金、元、清等王朝,结果他们都被先进的中华文化所同化,并融入了中华民族。此所谓,“马上得天下,但不能治天下”。江山要稳固,天下要太平,必须依靠文化的力量。尽管历代王朝频繁更迭,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却从未中断,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文化民族。我们的祖先以持续不断的生命实践,创造了共有的文化灵魂。数千年来,是什么让炎黄子孙生生不息、香火不断?是文化,是延绵不绝的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独自原创的,从伏羲画八卦开始,历经三皇五帝夏商,华夏文化持续发展,思维、认知、表达方式渐趋成熟。到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群星闪耀,涌现出一个个文化巨擘,将中华文化推向第一波高峰,给中华民族留下独特的文化基因。秦汉以后,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融入中国,与本土儒家、道家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从精神实质看,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体现为三大方面,即为凝聚之学、兼容之学、经世致用之学。凝聚之学是指提倡中庸,注重和谐,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学问。对此,儒家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佛家注重缘生、慈悲理念,告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强调众生平等,相互依存;道家注重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兼容之学是指接纳外来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并交流合作、集成创新的学问。比如佛学就是吸纳外来文化的产物,通过注入本土元素而形成中国佛学,而南宋理学也充分吸纳佛学元素。经世致用之学,是指将文化理念与方法付诸社会实践的学问。儒家提倡入世有为,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虽然强调无为而治,但目的还是“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极富智慧。

 

文化自信: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

 

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期内,中华文明通过黄海、东海和南海辐射到周边地区,在东亚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并建立起以朝贡体制为特征的东方国际关系体系,中华民族一直处于已知世界文化生态的最顶端。但是,近代由于受西方列强的冲击,中华民族濒临深刻的危机。现代文明的到来,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了越来越多的现代观念和越来越强烈的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在饱经内忧外患之际,于是有了“以夷制夷”、“中体西用”之类不合逻辑却合乎我们复杂心态的说法,有了坚决排外走老路的极端保守与不要传统全盘西化的极端激进之间的水火不容,有了夜郎自大与妄自菲薄两种相互对立交替出现的反常情绪。面对屈辱与曲折,我们难免或多或少地怨天尤人,但最终还是自强自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经历了不少挫折,走了不少弯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扎实迈进。今天的中国,较之近代贫弱落后的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现代化的任务并没有完成,甚至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在社会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变化,也会使人茫然失措,心灵漂泊,无所归依,从而导致文化失落,道德滑坡。如果我们缺乏清醒的文化自觉,必将在巨大的浪潮中迷失方向,以致陷入进退失据的怪圈。

 

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中的作用。我们讲文化自觉,不仅要有满腔的热情,而且要有理性的认识。要实现文化自觉,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下文化生态要有清醒的认识与深刻的反思,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要适当做出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当下的文化生态要整治优化,进行清理与培植。其次要理性对待外来的文化,尤其是对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发展模式和意识形态不能盲目接受,必须批判地予以质疑与追问,吸纳其合理的因素,杜绝其负面的效应。在多元文化的世界,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各抒所长、相互交融,最终实现费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文化自信:要有强烈的文化担当

 

历史表明,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出文化困境、完成中华文化现代转型这一艰巨任务地只能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诞生的,从一开始就把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正是在先进的思想文化感召下,无数爱国青年聚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使中华民族走出危亡的境地,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崇高追求、肩负历史使命的政党,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东方大国的执政党,要长期执掌好政权,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勇于承担历史的责任,要有强烈的文化担当精神,以先进的文化引领社会全面进步。作为发展中的大国,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设计,有自己的文化力量。我们必须认清形势,保持清醒头脑,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制定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加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拓展我们的战略利益。

 

党和国家已把塑造文化自信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制定了一系列文化方略。目标明确之后,关键就在于执行,就是要靠各方面力量抓落实。各级政府应责无旁贷地推动文化发展,让文化发展成为整个社会与全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当然,文化发展要靠政府自觉引领和推动,但文化是精神事业,不能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若不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可能欲速则不达,甚至适得其反。推动文化发展,政府必须在做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上下功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有文化担当,不仅积极投身于文化建设,而且要塑造自己的文化人格,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社会风尚。

 

文化自信:致力先进的文化建设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意味着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居于主动位置。因此,我们必须致力于先进的文化建设,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首先要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文化原本包含文治教化的意思,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下,必须注重常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教育。常识,是历史经验的积累,是亿万次实践的总结,是人类所拥有的理性知识大厦的基座,是人类不断迈向文明进步的台阶。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热心追求真理,勇于捍卫真理,求真务实、大胆创新;而人文精神,则表现为对人和人的价值的尊重,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合理生活和高尚人格的追求。

 

其次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完善我们的文化人格。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是潜移默化地塑造人格。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其精神内核主要体现为塑造理想的文化人格——“君子”。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很重要的内容是阐述弘扬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廉、悌等众多为人处世的伦理和规范。君子,就是践行这些伦理规范并拥有这些美德的理想人格之化身。在中国古代,君子人格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与景仰,也正是君子人格的力量与支撑,使得中华民族历尽坎坷而没有沉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之交淡如水”,等等。诸如此类的君子风范与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标杆。在当今社会,仍有必要重振君子文化、崇尚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在制度约束有力与人格升华完善的情况下,政治生态与社会风气将会逐渐好转。

 

再次要主动汇入世界文明潮流,激发我们的文化活力。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当今时代大趋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个民族如若偏离了世界文明的主流,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能全盘西化照抄他人,也不能固步自封顽固不化。西方现代文明所创造的意义领域、科技领域、市场经济、教育方式等,都是现代文化资源,值得我们虚心学习与借鉴。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包含了西方意义领域中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念,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将会让我们的文化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本文转自:文化产业评论

声明: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