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详细

良渚文创大赛揭晓 大家最关心的这个大奖空缺了

发布时间:2018-04-18

    很多人都盯着“良”变花样

    其实更关键的是“渚”


良渚·嵌木梳获日常生活组二等奖。

    很多人逛博物馆,最后一定会去文创商店买买买。那么,如果要买一件良渚文化周边,你会选哪种呢?

    玉琮形状或图案的矿泉水、钥匙包、帆布袋、筷子,还是玉鸟台灯、鱼形U盘、三叉形器书签……这些文创产品很可能会出现在6月即将重新开馆的良渚博物院文创商店里,它们,都来自一个刚刚结束的文创大赛。

    历经4个月的征集,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承办的“源流·良渚文化遗产创意设计专项赛”上周末收官。

    很多人都关心视觉标识设计,也就是良渚古城遗址logo,最终选了哪个。不过,获奖名单里,这个奖项却空缺了。

    logo确实是最难设计的,因为人们会赋予它很多含义。

    而在征集上来的设计作品里,专家发现,近半数都用了“良”、“玉”、“器”、“国”等字体的变形,并和玉琮形态相结合。

    比如“良”字的变体,乍一看很好理解,点题了嘛,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却一针见血指出:“很多人在弄这个‘良’,有点奇怪。其实良渚最关键的是‘渚’,是地形,是整个良渚城,意思是水中的小洲,是可以住人的。”没错,80多年前,良渚遗址的发现者施昕更先生就在考古报告中解读过:渚者,水中小洲也;良者,善也。

    初评时,还有一个logo的主体形态是一枚红色方形印章,阴刻了一个兽面纹样。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一眼看出其中的bug:“这个纹样不是我们良渚的兽面纹,是江苏出土的玉琮纹样。如果拿来作为我们的logo,岂不是长他人志气嘛。”

    而作为娘家人,无论是一条鱼,还是一只眼睛,良渚考古专家一眼就能看出,它是不是良渚的鱼,眼睛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有没有眼角,以及……各种bug。

    所以,考虑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及国际化推广的远期图景,主办方慎重决定视觉标识设计组一等奖(即中标奖)空缺,留待资深设计团队后期深入打磨,以呈现良渚文化最为经典的品牌形象。

    同时空缺一等奖的还有日常生活设计组。

    作为主办媒体,钱江晚报记者全程参与了初评和终评。有一些设计,脑洞开得很大,也很接地气,但专家们却有点坐不住了。

    比如大屏幕上,突然“啪”出现一条男士内裤,侧面印着金色的良渚神人兽面像,大家一阵尬笑;还有一只折叠杯,做成了内圆外方的玉琮形状,专家们都说,这让人怎么喝水呀。

    王昀,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他从设计角度道出了某些作品让人尴尬的原因:古人用的器物,和器型之间是有天然关系的。只取其形而忽略其用,当然会觉得别扭。

    曾有学者说过,良渚影响了大半个中国。那么到底是什么,最能代表良渚文化?

    方向明说,玉文明,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标志,“它融入到中华玉文化之中,琮璧钺开创和奠定了神权、王权并重的基础,琮、璧反映的天地宇宙观,一直被后世利用。这从大家都拿良渚玉器做设计就可以看出。”

    “但文化类产品,承载的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核心是礼制,所谓藏礼于器。文创,哪怕转化,也要适当尊重原来的主题内涵。”王昀说,形态和形式,随意套用,这不是一个好的事情,需要警惕。

    当然,也有做过一番功课的,比如一双筷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一摸:“筷托,用了玉鸟造型,筷子头,是琮式管,这个蛮好的,如果材质选得好,会很漂亮。”

    最终,三大系列(视觉标识设计、日常生活设计、知识传播设计)共入围55件作品,获奖20件,部分优秀设计即将投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