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详细

重磅!2017年文化产业政策盘点新鲜出炉

发布时间:2018-01-17

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经过前几年的铺垫,文化产业在模式上有了新的探索,在路径上有了新的方向,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大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入党章,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文化产业各领域都取得新进展,政策层面也是如此。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保障了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涌现出众多亮点,这些政策取之于民,惠之于民。回首过去,总结经验,才能以更好的姿态走向未来。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有何闪光点?未来发展趋势如何?今天,为大家献上2017年文化产业年终盘点的第一席盛宴——政策盘点。

一、回首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颁布,公共文化服务跨上新台阶

2017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完善,均等化、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我国文化领域首部基本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于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公共文化服务有了专门的法律保障,法律的出台顺应了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生活的美好期待。5月,文化部财务司公布了《文化部2017年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包括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活动的组织与承办,文化人才队伍培训在内的五项内容被列入指导性目录。9月,《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出台,明确要求到2020年底,全国市(地)级以上规模较大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基本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增强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可以说是公共文化服务中一个细分领域在法律层面的进一步实施,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第一部文化立法,也是公共文化领域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法律,对于进一步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里程碑式作用,显示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细分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除公共图书馆以外,公共文化服务大领域中更多细分领域将会以法律形式得到更明确的规范,让均等化、便利化、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到每一位市民。

(二)文化旅游推动旅游业提档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文化消费、旅游消费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17年上半年旅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25.37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国内旅游收入2.17万亿元,增长15.8%,其中城镇居民花费1.71万亿元,增长16.1%;农村居民花费0.46万亿元,增长14.8%。这些数据都表明当前我国旅游消费规模稳步扩大,国民旅游需求不断释放,旅游消费持续升温,而随着人们对旅游品质需求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新时尚,越来越多省市明确提出要把文化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文化旅游作为一项具有潜力的智慧产业已经深入人心。在此驱动下,3月,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印发了《“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推动全国旅游公共服务有序推进;国家发改委等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了《“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和旅游业提档升级。

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愈来愈明显。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在7月份联合印发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印发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三期总体建设方案》,都意味着我国地方旅游与文化的融合逐步加深,贫困地区旅游市场发展潜力逐步显现。大力推动区域文化旅游不但能发挥旅游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消费、脱贫富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而且也能发挥旅游教育人、感怀人的作用,如重要革命文化遗存的开放能更好地实现红色旅游对人理想信念的教育功能,而这也给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文化扶贫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2017年,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对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更加重视。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把扶贫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并对扶贫攻坚提出了新思想、新目标和新征程。而文化扶贫正是扶贫攻坚的一种良好方式。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对“十三五”时期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获批,使得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再迎政策契机。6月,《“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文化发展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首先,文化具有转换为经济资源的巨大潜力,因此,发挥文化在西部落后地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以此推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改变地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其次,扶贫工作中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完善等也能提高落后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提高居民幸福感,文化扶贫推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无疑也为未来文化发展指明大方向。

(四)专项资金管理加强,文化金融领域实现再创新

2017年,国家对文化领域专项资金的管理逐步加强,提高了文化领域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3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提高使用绩效的通知》;随后,国家艺术基金“十三五”资助规划出台,总投入25亿元;财政部办公厅也在4月发布通知,部署2017年度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申报管理的有关工作。一方面,文化专项资金政策的出台促进了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机衔接,对文化项目的资金管理起到积极的规范作用;另一方面,这一类政策的颁布也为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其次,国家发改委在8月印发的《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则是文化金融服务领域的一次再创新,文化产业专项债券是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之一,主要用于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文化创意等文化产品生产项目,以及直接为文化产品生产服务的文化产业园区等项目。这一专项债券的提出旨在发挥企业债券融资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产业融资方式,是文化金融服务领域的新亮点。

(五)文化体制改革驶向纵深,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17年,党和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进程,在新的起点上向纵深拓展,取得了一批开拓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首先,中央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2017年8月《关于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的补充通知》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运营和配置效率;10月,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管理的通知》,要求中央文化企业在2017年12月底前建立完善内部国有资产交易管理制度。说明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中央文化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其次,文化领域内行业组织建设不断强化,不仅从明确职能定位、做好培育发展工作等方面对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提出具体要求,还强化了行业组织的角色和任务。这意味着来自社会的“第三方”力量将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对企业等市场主体起到监督和管理作用,也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活动,为文化市场增添活力。在细分文化领域的行业组织方面,继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文联深化改革方案》,中国文联率先改革以后,中国作协5月也发布了《中共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这促使文化领域细分行业组织不断直面问题,自我革新,顺势而为,勇于担当,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加快转型,创新发展,组织管理也更加严格与规范。

(六)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版权意识普遍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作为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现已凸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这是知识产权规划首次列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国家版权局制定的《版权工作“十三五”规划》,进一步优化我国版权环境。相关政策的颁布意味着我国对知识版权的保护和尊重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事件时有发生,我国版权保护目前仍处于矛盾和纠纷高发期,因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是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版权强国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会严重遏制个人创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利于创新、创意社会氛围的形成。2017年,暴风公司盗版《好声音》被判赔606万元,《西游记》作曲家许镜清讨著作权获赔17万元,今日头条被判287宗案件侵权等事件中对知识产权的成功维护,也反映了社会版权意识的普遍提高,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持续加大。

(七)“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对外文化贸易迎来新时代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我国文化贸易发展也迎来了最好的时代。2016年,中国全年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885.2亿美元,其中出口786.6亿美元,实现顺差688亿美元;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进程中,我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总额已将近150亿美元,如安徽出版集团在波兰设立时代——马尔沙维克出版集团、“一带一路影视桥”工程引导丝绸之路重点国家参与影视合拍等,表明了沿线国家文化产业投资已成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热点。而文化内容、核心技术和标准出口比例的大幅提高则意味着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优化调整趋势。

这一切的发展都离不开我国政策的大力支持。1月,文化部发布《“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为“一带一路”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指明方向;4月,《关于进一步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的若干意见》出台,促进了试点地区探索扩大贸易投资便利化。这都表明我国文化贸易“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我国文化企业正在逐步扩大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而在“一带一路”发展得如火如荼之际,如何借“一带一路”之势更好地实现文化“走出去”,也是接下来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所要探索的方向。同时,中国扩大对外贸易的同时也要将国内市场培育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充分了解出口地市场消费需求,更好地发挥文化贸易“新比较优势”,更加重视民营企业在推动文化贸易中的主体地位等来实现国内、国外市场走向互利双赢。

(八)政策护航文化细分行业,市场秩序逐步规范

2017年,国家对众多文化产业的细分领域都给予了政策支持,为这些行业提供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动漫行业方面,文化部等联合发布通知,公布2016至2017年获得进口免税资格的企业名单;文化部办公厅11月印发《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动漫奖评奖办法》,严格规范了动漫评奖标准和程序,提高评奖公信力。影视行业方面,《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做好2016年优秀国产纪录片推荐播映工作的通知》等政策的出台为影视行业中艺术精品的打造、人才的培养、优秀作品“走出去”等提供了指导方向,使文艺精品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体育行业方面,《“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从八大领域发力,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体育旅游发展。拍卖行业方面,商务部出台《关于规范和促进拍卖行业发展的意见》,促进拍卖行业适应新常态,实现拍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首先,一系列政策的颁布表明国家对不同文化行业的市场秩序规范日益严格,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政策对行业的规范与支持也是打造文艺精品、秉持工匠精神、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必然要求。

二、新时代、新特点

(一) 数字文化建设开辟新业态,战略新兴产业潜力凸显

近年来,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型文化业态构成了数字文化产业的主体,为文化产业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开辟了一条创新实现路径。4月,文化部发布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首个明确提出“数字文化产业”概念的政策文件。8月,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六项重点任务。众多政策的出台表明数字文化产业已逐步发展成欣欣向荣的新兴业态。数字文化建设是未来发展的大潮,在“文化+”的发展理念之下,数字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能有效提高相关产业的附加价值、文化内涵和创意水平,同时转型、升级传统文化产业的形态。在不久的将来,数字文化产品形式仍将不断丰富,数字文化消费也会更加活跃,数字创意产业会逐步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

其次,2017年,国家政策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有增无减,除数字创意产业外,工业文化、全域旅游、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出台了相应政策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继《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相继出台,12月,工信部印发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新鲜出炉,意味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萌发,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政策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倾斜意味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诉求下,文化供给将更加丰富,创新型技术如数字创意、人工智能等对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

(二)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延续,纽带作用持续增强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大运河文化经济带正逐步纳入国家重要战略布局,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经济地理版图。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是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经济纽带,但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利用仍存在缺少国家层面统一规划,沿线各地文化经济资源整合不佳、岸线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制定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的相关政策显得尤为必要。运河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运河文化价值,带动沿岸城市经济、生态发展和城市更新,积极发挥文化带连接沿岸城市发展的纽带作用。

近来,众多运河沿岸城市都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大运河文化带相关政策,如《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就是让管理有法可依的代表案例,也为其它地方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大运河文化带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很可能会在新的一年得到进一步的延续和实施,成为2018年文化政策新的亮点。

(三)城市经济带促进作用明显,区域统筹协调成大势所趋

城市经济带是地域通过劳动地域分工和经济地域运动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形态。近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国家三大经济带,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带以及成渝经济走廊等。2017年,雄安新区的建设与发展也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引擎与核心基点;另外,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不断推进,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作用不断加大。政策层面相应出台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城市经济带指导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区域城市经济带发展的鼓励与重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2018年,区域经济带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定将会进一步向前迈进,更多跨区域发展规划也蓄势而出,改变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状况,中心发达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另外,积极学习世界城市经济带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等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为我国城市经济带建设提供更多有利的指导。

(四)园区发展向集约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逐步迈进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还存在发展同质化、资金扶持不足、整体规划不完善、人才缺乏等问题,产生了一批不研究市场只关注政策的“候鸟式”文化企业。10月,随着《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名单的通知》等政策的出台,园区创建工作的规范引导进一步加强,入围门槛也有所提高,积极发挥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对其他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可以预见,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园区相关政策仍需完善,文化产业园区的标准有待进一步细致化、规范化,旧厂房改造等相关用地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地,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向集约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迈进。

附表:文化产业重点政策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