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详细

爆红网络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终于拍成电影

发布时间:2016-11-09




今年3月导演萧寒在杭州接受快报专访 摄影 严嘉俊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剧照

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的6张海报,美得可以直接拿来当桌面壁纸用。海报设计师阿海也跟姚谦一样,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铁杆粉之一,他主动提出来要为电影版设计海报,一口气设计了6张,分别以明代“锡红水仙花纹图盘”、明代“边景昭 竹鹤图轴”、清代“黑色绸绣菊花双蝶图竹柄团扇”、清晚期“掐丝珐琅万寿无疆中碗”、明代“自在观音像”、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6件国宝级珍贵文物为背景,缩小的修复师身影镶嵌在文物残损处,寓意“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

一共82分钟 12月16日正式上映

很多纪录片里没用上的镜头 这次可以看到了

今年春节的时候,一部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络。在花痴、二次元、鬼畜聚集的弹幕视频站Bilibili(简称“B站”)上,《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点击量接近200万,6万多条弹幕,豆瓣评分高达9.4分,比同为爆款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还要高0.1分。

没有大牌也没有小鲜肉,就是这样一部波澜不惊的片子,却可以通杀70后到00后,很多人看完一遍,又再刷第二遍、第三遍,边哭边点赞,根本停不下来。

三集纪录片完结后,友们大呼看得不过瘾,纷纷跪求导演萧寒赶紧出续集。导演也“燃”了,先不管拉不拉得到钱,一拍板,决定把《我在故宫修文物》搬上大银幕,他从纪录片导演又成了电影版导演。

昨天,《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电影版最终定档,一共82分钟,将于12月16日正式上映。

快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萧寒,刚刚在故宫开完电影定档发布会,电话那头的导演明显还处在兴奋状态,说话分贝很高,“我们的纪录片终于走进影院了!杭州会是几个提前点映的城市之一,都要来看啊,会有惊喜的。”记者 余夕雯

火了之后 近2万年轻人向故宫投来简历

纪录片火了之后,跟着一起火起来的还有片中这群神秘高墙内的修复师们。其中,友们最喜欢的“男神”、钟表组王津师傅,在这次的电影版中也将会有更多可供迷妹花痴舔屏的镜头。要知道在纪录片中,但凡只要他一出现,弹幕就疯了,基本看不清画面,满屏都是各种实力表白王师傅,“王师傅好帅”“王师傅嫁我”“故宫郑少秋”……

有数据显示,故宫的钟表馆之前很少会有游客专门去,但因为王师傅的修复手艺和魅力,现在钟表馆已经成了故宫游的必去参观点之一,今年的游客量比以往翻了好几倍。

更夸张的还有今年的故宫招聘,有将近2万年轻人向故宫投来简历,《我在故宫修文物》明明就是故宫的招聘广告。不少年轻的友对文物修复心驰神往:“王师傅还收徒弟吗,上过大学的那种!”“我只想安静地在故宫扫扫地就行,求收留!”但故宫的招聘门槛非常之高,最终在近2万应聘者中,只录取了不到80人。




镜头之后

很多拍摄都要打报告要审批

跟那些正襟危坐的严肃科普类故宫纪录片不同,《我在故宫修文物》讲的是文物修复师们在故宫的寻常生活。修文物,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战战兢兢。

在纪录片里,老师傅们云淡风轻地说一句,“上寿康宫!”“走,去慈宁宫。”随意得就像是到哪个邻居家串门一样。还有一个陶瓷组的妹子,故宫周一闭馆时就在空无一人的太和殿广场上骑自行车,上一个这么做的人是一百多年前的末代皇帝溥仪……修复师们会在故宫里喂御猫、打杏子吃,这些果树有的是上一代师傅们种的,更多是明朝或者清朝人种的。还会骑着电动车去宫外抽烟,这些日常生活片段与故宫博物院本身的博大悠久放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妙反差。带着这种接地气的活法,再跟手中静默无言的文物对话。

纪录片导演萧寒当然是最兴奋的人,这个40出头的山东硬汉,最早是个主持人,现在是浙江工业大学的副教授。1986年从老家来杭州,毕业于中国美院国画系人物画专业,生活工作在这里,整整30年。

萧寒说,这次电影版的发布,一方面是为了回应粉丝们的热切期待,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自己团队的努力,让纪录片可以作为一个真正的电影类型走进中国的电影市场。

《我在故宫修文物》最早在央视9套播出,总投资不过150万元(还没收回成本),摄制组一共才7个人(2个导演、1个制片人、1个监制、2个摄像、1个助理)。这么多精彩镜头,其实只用了两台摄像机完成拍摄。整个纪录片的拍摄时间前后共持续了4个多月,全程跟踪拍摄。

说起来,要申请进故宫里面拍摄,不容易。必须得按照繁琐的程序走,相对周期很长。萧寒举了个例子,摄制组想拍一组故宫夜晚的星空镜头,就得去审批,好不容易拿到了夜间拍摄许可,结果一连一星期都是阴天,等要再拍摄的时候,就又要重新审批。特殊藏品的拍摄,也需要提前打报告,比如需要用特写镜头拍摄太和殿的龙椅,就得提前打报告。当然也有申请被驳回的,比如想要进地宫拍摄,考虑到文物的保护,就没有被允许。

电影版跟原来的纪录片有什么不同?

你可能要问了,电影版跟原来的纪录片有什么区别?

首先是内容上,讲的还是中国延续千百年的青铜器、陶瓷、钟表、木器、漆器、百宝镶嵌、书画和织绣等多种工艺,稀世珍宝的修复过程,以及大师们的生活故事。

为了拍摄之前的纪录片,摄制组拍摄的素材一共有100个小时,其中一部分被剪辑成了三集纪录片,还有很多精彩内容之前没有用到,会用在电影版上,除此之外,还补拍了少量镜头。萧寒介绍,电影的整体气质、节奏、剪辑和配乐都不同了,叙事方式也去掉了之前纪录片里的串联旁白。

担任这次电影版剪辑指导的,是侯孝贤的御用剪辑师廖庆松,侯导大部分电影的剪辑几乎都是由他包办的;音乐人姚谦担任音乐指导和电影主题曲的词作人,对于这部纪录片,姚谦完全是“路人转粉”,从之前没听说过,到看完之后彻底被征服,隔三差五就要在朋友圈、微博上安利大家快点来看。直到一个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他的刷屏,把姚谦介绍给了导演萧寒,才有了接下来的电影合作。姚谦还找来民谣歌手陈粒作曲并演唱主题曲,盲人钢琴师黄裕翔任钢琴演奏。在背景音乐的加持下,估计看电影的时候又要备好纸巾了。